■本报记者童彤
中原,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历来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我国古代更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如今,中原之地迎来了经济崛起的重大机遇。
近日,随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完成,“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在“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中原地区的崛起无疑会成为整个中部崛起的新引擎,中部地区正形成多引擎带动的发展态势。
交通交会地——凸显要素流通优势
所谓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大部,涵盖湖北、安徽、山西、山东等部分市,并以河南郑州为发展核心的大型经济发展区域。
交通,作为现代产业布局及要素流动的基础,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征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部作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不仅在交通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在经济发展中同样如此。
地处中部的河南,可谓中部的“枢纽”,其省会城市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其发展形成过程正是一部“交通发展的简史”:从20世纪初平汉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会,促其经济发展;至新中国以来,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会,周围更有京九、焦柳、月石、平阜线通过,形成三纵三横干线框架,郑州逐步成长为极具影响力的大城市。
“这些正是中部其他经济区域无法比拟的重要优势。”黄征学说,以此为基础,按照其产业布局要求,将带来更高效的要素流通,配合经济区对于产业布局政策的要求,未来“中原引擎”作用值得期待。
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张廷建对此强调,河南现有的基础加之政策的利好,对于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将形成重大战略机遇。
文明发源地——“文化”折射“功能”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这片“中原热土”上拉开“经济崛起”大幕,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让“中原人”多了几分内涵;相比中部其他省份而言,在承担“中部崛起”重任上,也增添了些许文化折射效应。
“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承至今仍是值得称赞的,配合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折射效应。”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谷建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河南现有的诸如交通优势、农业优势以及较高的经济总量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包括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以及区域性创新中心都将“科技”要素作为重点。谷建全认为,科技优势是未来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保障,在探索中原崛起、中部崛起的道路上,理应将“科技”作为重点。
有资料显示,中原科技文化历来比较发达,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三门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剑、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东汉河南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唐代河南人僧一行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此外,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中原地区孕育而出的。
历史科技成果涵盖冶炼、铸造、制造、科学理论等众多领域,也都“折射”了当前建设中原经济区对“科技要素”的强调。
“地处中部的区位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资源矿产是‘中原崛起’可期的有力筹码。”谷建全说,河南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同时,更肩负了通过力促“中原崛起”平衡整个“中部地区崛起”的重任,对于中原这片“文明发源地”而言,正迎来其经济崛起的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