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下粮仓”抗旱上紧下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9日 12:15  中国经营报

  受补贴面积:一本糊涂账

  刘弘毅、董昭武

  春旱告急!素有“天下粮仓”美誉的河南成为重灾区。

  去年9月27日以来,河南省大部分地区连续130多天无有效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19.5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时期。在这个50年不遇的大旱之年,“保产、增收、抗旱”成为当下河南省上下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上报抗旱救灾数字的随意性以及农田水利投入的不足,也在考验着河南抗旱救灾的成效。

  大旱来了!

  河南省人多地少,但河南粮食总产量一直连续5年保持1000亿斤以上,其中小麦产量更是占到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被誉为“天下粮仓”。

  今年,河南遇到195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未来的50天内,又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2月15日上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政协主席叶东松在内的河南省主要领导以及各厅局一把手齐聚河南省水利厅召开现场会,规格之高在河南水利史上罕见,也表明了对水利工作的重视程度。

  据统计,河南今年麦播面积8000万亩,受旱面积3350万亩。其中5080万亩属于可浇地,1360万亩属于有灌溉设施但缺乏灌溉水源、灌溉设施损坏或不配套的,这也是抗旱的重点。有水源但工程设施不完善的有1351万亩,河南已经启动对这部分农田的应急抗旱工程建设。

  2月底3月初,小麦正由南向北陆续进入返青关键期。河南省省长郭庚茂用“农时紧迫”来强调对抗旱浇麦工作的重视。

  在现场会上,郭庚茂拍板从财政拿出2个亿的计划外资金,来解决人民的吃水问题和优先购置抗旱设施。在这部分资金中,郑州市分得2000万元。作为郑州地区一个农业大市,荥阳分得200万元,截止到发稿时,这笔资金已经随着郑州市抗旱的文件下发,荥阳市有关方面正在统计各个乡镇有水源但无设施的面积,以作为资金发放的依据。

  2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河南省荥阳市乔楼镇冢子岗村。村支部书记张德山站在麦田间,指挥着村民挖一道长500米、齐腰深的地沟,然后将一条电缆埋进去,这条电缆连接着机井的水泵。这条电缆是由张德山垫钱购买的。“先装上,以后这笔费用再让村民平摊吧!”张德山说,尽管村里没有这样的经费,但有了水泵,村民不至于到外边挑水吃。尽管附近有个700多万立方水储量的丁店水库,但是冢子岗村所处位置比水库高出140米,这决定了冢子岗的农业只能靠天吃饭。当干旱使得饮用水发生困难,抗旱的压力就更大了。

  荥阳市有耕地面积47万亩,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冢子岗这样的山区丘陵地带。“如果能再下一场透雨,这麦子收个七八成没有问题,要是不下雨这麦子都没指望了。”张德山无奈地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眼机井抽水时如同“病入膏肓”一样,从早上开始抽水,到中午必须停一会儿再抽,不然就见不到水。这样的情景在河南许多干旱地区同时上演着。

  数据的糊涂账

  荥阳市下辖某镇,记者看到,一台打井机在不停地将泥水抽出来。这口井完工预计至少需要20天时间,打到160米处才能见到水。

  这个井是该镇8个正在作业的井之一,这项总共35眼机井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由该镇政府农办副主任王强(化名)负责。由于上面对抗旱工作的要求,他正协调打井工程承建商商议能否引进外边的打井商,以使在干旱情况没有缓解之前,能够尽可能的多几眼新井来缓解旱情。

  正忙活着时,荥阳市水利局打来一个电话询问该镇有水源无设施的麦播面积数,“这个还挺不好说!”王强回答。对方让王强估计一下。“这个通常不好估计。”王强说。但最后他还是在电话中给对方“约摸”出了一个数字“2000亩”。

  王强上报这个数字并无科学依据,荥阳市水利局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从王强口中得到的“2000亩”会体现在一张表上,然后与用同样手段获取到的其他乡镇上报的数字进行汇总,就会成为整个荥阳市“有水源但无设施的麦播面积”数据。荥阳市和其他地市的数据也会成为郑州地区的“有水源但无设施的麦播面积”数据。最后,这个数据汇总则会出现在河南省水利厅的统计中。

  记者了解的多个地方,大都采用让各乡镇往上报送受灾和浇灌麦田面积的做法,有些地方要求镇长和书记签上自己的名字,以起到对数据重视的效果。但乡镇上报的数据又通常是各村汇总而来,因此数据能否反映情况有待考证。

  “拿起电话就让报数字,怎么能这么简单呢!要是一块地一块地去落实,我5天也弄不清。”王强告诉记者。

  这个镇有18个村庄,4万多亩耕地。而他所在的农办仅有6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3名临时抽调人员,再过几天抽调人员一走,领导加办事员就只剩下3个人。统计数据自然也只能随口估摸一下。

  高昂的抗旱成本

  在荥阳市乔楼镇冢子岗村,当人吃水紧张时,庄稼就顾不上了。也有村民看着枯黄的麦田心疼不已,试着从井中抽水浇灌,但整整一天,才浇灌了两亩半的麦田。

  一些人放弃抽水浇地,原因是成本高、效率低。在乔楼镇的大多数麦田,以普遍使用的25千瓦的电机为例,一个小时需要25度电,1个小时可以出60立方水。而在山区,3个小时能够浇一亩地就不错了,3个小时需要用135度电,因为井太深需要更大的电力负荷,而井水的匮乏往往也大大降低浇地效率。

  成本高,农民的抗旱积极性就更低了。位于河南西部的荥阳多山区,风调雨顺年景每亩地收成在800斤,而遇上像今年的“坏年景”,可能绝收。当地对山区农业产量的共识是“两季落一季”,意思就是说,一年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化肥、种子、农药等费用正好抵消一季小麦或者一季玉米的收益,这还不算人工费成本。

  正因为此,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打工是了专职而种地则成了兼职。以最苦最累的建筑工工作来说,每月在外打工收入在2000元~3000元,远高于种地的收益,而家里的农田则是直到了收获时节才真正重视起来,日常的农田管理都疏忽了。农民心里的算盘是,整天埋头于田间地头进行管理,也不过增加200元~300元的收入,而这笔增加的费用只需到城市里几天就挣回来了。

  在河南北部的卫辉市太公镇方兰村处在地下水缺乏的地带,这里农田水利建设显然不如乔楼镇。一些村民只好自发打井,其中一个拥有8眼井的人被称为“井王”。水井拥有者利用水资源的匮乏将水井运营成一本垄断的生意。根据地下出水量的不同,农民每小时的使用费至少50元,旱情严重时每小时会在100元以上。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