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何为交通的“无缝对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9日 01:59  新京报

  若以“自助”方式赶飞机,从国内某个城市出发去日本某个城市,出行方面感受较深的“落差”,要首推乘坐飞机两头的“链接”交通了。

  所谓“链接交通”,就是从市区住地到机场的交通。除了北京,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市区到机场没有轨道交通链接,在今天大城市堵车程度日甚一日的情形下,打车或驾车去机场,时间简直没个准。即便像北京这样通了“机场快轨”的城市,乘坐起来也很费时费事儿,原因在于快轨与别的交通工具之间的链接差。

  出国前不久去北京公干,下飞机后刻意选择机场快轨进城,因事先所订宾馆距“快轨”站不远,想着下车打个车即到。然而,下了快轨后则发现自己给“困在”马路上了。在东直门快轨站外的大街上等了半个多小时打不到车,最后还是靠着接我的学生以近乎“拼抢”的方式搞到一辆出租才解困。

  这还是在首都,在杭州就没这么幸运了。

  杭州市区与萧山机场之间惟一的“公共交通”就是民航大巴,但乘坐此类交通,得按照人家的点数,凑不满一车人不发车。若要赶时间,唯有多花钱打车了。但从机场打车进城并非易事,堵车不说,打车本身也得排大队。这并非出租车太少的缘故,而多半有些人为“操作”的影子。

  几次赴日本的经历截然不同。日本几大机场我进出过好几趟,自机场而市内甚至预定的市内住地,链接交通大同小异,多半可以“立体”加“无缝对接”描述之。

  比如建在一座人工岛上的关西空港,虽然只有一座桥与本州大陆相连,但进出机场的公共交通,可谓公路、铁路、水路一起上。其中铁路就有两种火车在跑:一种是被当地人称作“哈鲁嘠”的快速列车,一种是普通火车。所谓快速实际上并非速度快,而是停靠站点少,发车频率很高。

  而到达京都或新大阪站后,无须出站更无须接着买票,即可转乘市内“公交化”的普通火车,直达距住地最近的“电车站”。到站后只须在出站口将快轨车票插入“精算机”,补上差价即可出站走人。前次去东京取道位于千叶县的成田机场,感觉也一样。此次取道东京羽田机场,由机场到市区,交通也是“立体”的。至于各种交通间的“无缝对接”程度,比之京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写到这里,或许有国内朋友要跟我较真了:日本系发达国家,公共交通立体化不足为奇,咱们国家不是也在构建此类交通体系吗?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我们的确在建现代化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但就目前建成的此类公共交通体系看,缺乏的还是“无缝对接”。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无缝对接”差距不仅存在于基础设施上,而且存在于理念上。

  此次自杭州出发而东京,取道上海虹桥坐飞机,就着实体验了一下国内现代化交通的“无缝对接”,这便是沪杭“高铁”。据说,沪杭高铁是最现代化的高铁,从杭州到上海虹桥只要45分钟,这比“打的”到杭州机场费时还要少。出行前查了地图和航班信息,知道高铁直达上海虹桥,与机场2号航站楼“无缝对接”,而我将要乘坐的国际航班在1号航站楼。

  想着既然是同一机场的两个航站楼,转过去当不费多少事儿,然而走起来还是费了不少周折。高铁的舒适与快捷的确没得说,的确45分钟准时到达虹桥,然而两头的“链接”让提着笨重行李箱赶飞机的乘客走起来却颇费周折。高铁站与2号航站楼的确“无缝对接”,但不知出于什么理念,两座建筑都造得出奇得庞大,“对接”的距离过远,从高铁站到2号航站楼外,室内距离超过500米。

  好不容易到了2号航站楼,一问才知,去1号航站楼还得另买票坐地铁。地铁站虽也设在楼内,但找进口却费了周折。问售票人员,说往前直走,待直走到50米开外的尽头,箭头又给指了回来。折回来才发现,地铁口就在售票柜台后面。放着直路不让走,想必是为了方便后面的“安检”。坐地铁虽仅一站就到1号航站楼,但出站后发现进了一个露天长廊,最后抵达的并非候机楼内,而是候机楼外的大院。粗粗算下来,从高铁站到1号航站楼,足足花了40多分钟!

  经此一番折腾,刚刚乘坐高铁鼓起的激动心情,全然给折腾没了。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