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春节返乡见闻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9日 01:07  第一财经日报

  艾经纬

  去年中秋,我曾回家小住,回沪后写了篇《故乡的月亮》,谈及当时回家见闻与思考。春节在家一周有余,耳闻目睹诸多乡村琐事及改观,感触良多。

  一

  在《故乡的月亮》中,我提到这个苏北小城拆迁运动如火如荼,房价已经突破3500元/平方米,如果自建的话,30万元可建一幢别墅,还可以修整屋后的那方池塘。

  虽然目前我对未来房价走向仍持悲观态度,但春节在家的见闻让我突然打算给父母在县城买套房子。触动我的因素有很多,一是这几个月以来的通胀演变;二是越来越多的人全款在县城买房;三是建房的成本越来越高,以10万元的建房总成本算,人力成本占比三成;四是如果还在原处建房,乡村没有下水道,冬天没有暖气,父母的生活方式也不会有多少改变。

  春节期间和返乡工作的同学聊起房子。很让我吃惊,县城的房子卖得甚是红火,新建的房子估计没有100平方米以下的,都是超大户型的,在建的房子几乎被一扫而空,买房还得找关系。买期房,得先交上订金10万元,并且何时开盘、开盘房价多少一概不保证。后来有同学说,这是开发商在炒作,但火爆也是事实。

  二

  这么个小县城竟然开始堵车了,尤其是在春节。年初二晚上,和同学约了当年的初三班主任吃饭。美食街上车水马龙,所以我们远远地就找车位停下步行过去。

  吃饭的地方是个龙虾城,竟然是我一个初中同桌开的,给他电话时告诉我们只剩下一个包间了。虽然是在同学的店里,但我还是见识了服务员的“牛”——春节期间包间是固定菜单,报出和老板的关系后服务员还一阵抱怨。不到九点,最后上来的一碗蛋汤尚未喝完就被服务员端走,服务员说,“我们晚上要聚餐,你们走吧。”哎,我等都是文化人,罢了。

  饭桌上聊得不尽兴,有人提议去KTV。驱车前往,不料连去三家都是爆满,只好前往县城南部所谓的国际饭店的KTV,包房还有一个,但是超级大,并且标价过万元。

  三

  家乡的蓬勃之势,令我惊讶,令我欣喜,但冷静之余,这个最好的年代之后会迎来什么呢?

  乡村、县城无处不见白色塑料袋,县城的步行街脏兮兮的,小吃街满地狼藉。临近县城的国道周围满是招商引资而来的纺织企业,临海的化工园区是县里的财政饭碗。我回沪后的几天,父亲打来电话说起那起万人黑夜中冒雪逃避化工厂毒气泄漏的事情,事后官方已声明是谣言。

  选几只优质的环保股和医药股并长期持有吧,快速的城市化经历难熬的阵痛是不用脑袋想的。

  回沪前,我拉着上幼儿园的外甥女去我20年前就读的小学。教室和办公室显得非常陈旧和局促,叮当的校铃不见了,当年600学生的学校而今学生只有当时的十分之一了。第二排教室和办公室已经租给一个手套加工厂了。这个校园20年来逐渐凋敝,也许那几棵青松还会见证她一直落寞下去。结合村里人的年龄结构以及做工价格,我不会再听任何专家说中国的人口红利还会持续10年。

  四

  年初二中午,两位高中同班同学喜结连理,10多位同学前往庆贺。有些同学数年未见,气氛好不热闹。

  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初考上很一般的大学或者没考上大学的同学一般都会在家就业,并且干得还不错,应该都有房有车。粗略一算,在家乡实现有房有车的生活三四十万元足矣。譬如我同学就住着140多平方米的房子,新买一车,这在上海是无法想象的。

  在那一刹那,我对“逃离北上广”有了一个直观的感触——在大都市中奋斗数十年可能都无法企及在小城市五六年所达到的生活水准。

  最重要的是,在这些正开发或待开发的热土上,机会并不缺乏。就如我那位开了龙虾城的初中同桌。

  在信息与资本主导的当下,年轻人的创业热情或许是不减那个年代,但汗泪肯定比那个时候多得多。是否还留在“北上广”,归根结底取决于一个人的理想,对生活的态度,对视野的要求。(作者为本报编辑,邮箱:aijingwei_eco@126.com)

  《第一财经日报》全年订阅价360元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