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小宪: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划时代变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7日 14:08  《当代金融家》

  文 /陈小宪

  当前,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持续复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银行业审慎监管显著加强,经营环境剧变推动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大变革时代。适应新形势,探索新道路,是国内银行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划时代的经济环境巨变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跌宕起伏,经济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新挑战:

  一是应对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挑战。随着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效应的逐步显现,全球经济步入快速复苏阶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去年增长5%左右,今年将增长4%左右。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全球经济增长中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不稳定的矛盾依然突出。国际政治风云激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国际汇率战争时隐时现、贸易保护主义阴霾游荡、粮食价格暴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大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推出总量高达6000亿美元的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导致“热钱”泛滥,这使全球流动性过剩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压力,导致金融市场价格体系紊乱,隐藏着诱发新的经济和金融危机的重大风险。这些因素必然会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渠道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进而对国内银行产生重要影响。

  二是应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挑战。“十二五”规划实施、战略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居民消费升级、城镇化提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预计今年经济增长可能达到9%左右,这对银行而言是一个相对有利因素。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经过近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过度依赖进出口、投资拉动的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能源、市场需求等方面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消费市场培育仍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与此同时,通胀压力增大、房地产市场、政府融资平台、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风险积聚,以及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仍困扰着经济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上述矛盾必然会通过投资、消费需求等渠道影响到银行业发展。

  三是应对国内经济金融政策变化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国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30万亿元增长至47万亿元M2余额也由45万亿元迅速突破70万亿元,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快速攀升至200%。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控制通胀压力,货币政策收紧是必然趋势,信贷增速将受到控制,利率上升通道重新打开,央行综合调控力度将大大增强。同时,政府针对行业和地区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节能减排、政府融资平台、房价泡沫等方面的政策调控也将进一步强化。经济金融调控政策的上述可能变化,对商业银行的效益和规模增长必将产生重要影响,今年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有可能会超过历年水平。

  四是股东和市场约束的挑战。这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使得银行成为主融资渠道,高速放款消耗了大量资本,金融危机则将这个问题推向了顶峰。虽然我们也知道资本稀缺性,但感觉不到资本融资很困难,不太能感觉到来自股东方的压力。因为前两年的市场太好了,一个股市和一个楼市也冲淡了股东固有的看法。作为股东来讲,如果资金始终处在很紧张的状态下,他希望马上资本回报达到最高,解决其他发展的问题。现在获得股东无条件融资的时代已经过去,若不能取得好的回报,股东支持就将成为空谈。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社会融资共振几年一次的现实情况下,市场监管部门对银行再融资也十分审慎,非常关注对市场的冲击和时间窗口问题,市场约束也变得日益严格。

  划时代的银行监管改革

  对银行更大的挑战还在于银行监管的划时代变革,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巴塞尔协议III》、欧洲金融监管改革相继出台,对银行监管“更广了、更严了”,它要求国内银行做好充分思想准备,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微观上强化了资本监管。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各国监管当局,都对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巴塞尔协议III》除了通过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资本缓冲、反周期准备等指标提高资本数量,还通过普通股、留存收益等指标强化了资本质量,资本稀缺性更加凸显,银行股本回报率可能下降,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还引入了杠杆率指标、动态拨备等内容,最主要的是严格资本要求。新规则增加了流动性监管要求。过去银行主要是一种短期负债对应长期资产的经营模式,现在则强调核心负债稳定性和资产短期化,主要依赖短期市场融资的方式难以为继了。

  当前银行感受最深的是存贷比、贷款总量约束,这些约束甚至比上世纪90年代的传统约束还要严格。无论是贷款压力,还是存贷比的压力,归根结底反映的都是资本的压力!资本的压力让我们真正看到银行经营管理不只是市场开拓、放贷款,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在资本约束下如何谋求更好更快地发展。

  第二,中观上扩大监管范围。新监管规则将强化对影子银行监管,对场外交易、资产证券化、信用评级、对冲基金以及系统性风险制定了新的监管规则,今后的综合经营将是更有条件的和更有约束的。我们强调向多元化、综合化业务发展,并不意味着忽视不同金融业务的内在差异性。创新是银行经营发展的主题,但创新中必须包含风险元素。

  第三,宏观上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和逆周期管理。最典型的内容是对“大而不倒银行”的监管。这次改革美国比较强烈,《多德-佛兰克法案》规定,出了问题就应该有机构去分拆问题金融机构,而过去这些金融机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巴塞尔协议III》也增加了逆周期监管要求,提出了资本缓冲标准。国内监管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要求甚至可能高于国际标准。

  第四,对风险监管要求更高。新规则对利率、声誉、资产证券化等风险都提出了资本覆盖要求,增加了杠杆率监管要求。国内监管还对健全利率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在国内通胀预期加大背景下,信贷额度、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约束、拨贷率、政府平台拨备、风险监管、流动性管理、杠杆率监管、创新监管都将从严。过去那种“贷款拿钱,放款有理”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

  划时代的银行战略转型

  当前经济环境和监管制度的重大变化所积聚的力量是前所未有的,银行的经营环境日益严峻,经营压力空前提高。国内银行战略转型必将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口号真正走向实践。只有强化资本约束,深化结构调整,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国内银行才能突破资本约束瓶颈,走向理性经营时代。

  第一,强化资本约束,提高资本管理水平。

  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银行经营很多本源性的东西重新清晰地回到我们面前,强化自身经营发展中的资本约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实际上,资本约束是银行过去就有的,但在经济高速增长、货币和市场宽松的情况下,资本的稀缺性表现得并不明显。随着市场回归正常,特别是资本监管标准的大幅提高,必然要求银行考虑资本消耗,贷款要更有质量,资本对风险要有效覆盖。过去过度依赖贷款快速增长的简单、粗放、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商业银行必须回归稳健经营本源,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

  过去几年,中信银行较早地认识到了资本有限性,在资本管理上进行了超前探索。比如,2005年,我们提出了资本和经济资本管理问题,启动了评级模型开发。2006年,在考核中引入“经济利润”和“风险资本回报率”指标,强调资本有偿使用。2007年,我们提出了“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坚持追求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坚持稳定增长的市值,坚持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前列”的经营理念。2008年,我们全面实施经济利润考核,引入了FTP管理。2009年,我们完善了FTP管理系统,成功地开发风险资产计量系统,搭建起多维度经济资本监控体系。去年,我们实施了100%的FTP利润考核,搭建起以“经济利润”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同时,中信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提升明显,公司、零售评级系统投入运营,操作风险量化模型也在加快开发。从实际效果看,资本约束理念已成为全行共识,风险资本回报率保持了逐年上升态势。

  第二,深化结构调整,加快战略转型步伐。

  业务结构调整是实现银行战略转型的根本途径。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国内银行尤其要通过全方位的结构调整来推进战略转型,构建资本节约、产出高效的发展模式。逐步从以对公业务为主向对公和对私业务协调发展的业务结构转变,从主要依赖大型公司客户逐步向优质大中小客户协调发展转变,从利息收入为主的赢利结构向以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并重的赢利方式转变,才能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多元化赢利模式。

  近年来,中信银行一直深化结构调整。2005年以来,我们推出了零售银行战略,抓住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逐步打造了零售银行业务的后发优势。同时,我们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优化客户结构,通过发展中间业务调整收入结构,通过降低风险资产占比、提高核心负债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特别是去年,我们加大了在资产负债、贷款、收入和客户结构的调整力度,成效显著。在资产负债结构上,我们强调增加负债来源,成功实现贷存比逐月达标,规避了“暂停新业务准入和新机构准入”以及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处罚,为发行次级债、报批配股融资申请以及新设机构等创造了条件。在贷款结构上,增加了小企业贷款、个人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和信用卡循环贷款。去年小企业授信客户数和贷款增幅均超过50%,远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个人贷款增速近45%,业务发展更加协调。在收入结构上,我们完善中间业务组织推动和考核激励,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力度,去年前三季度非利息收入增长51%,位于上市银行前列。在客户结构上,通过建立客户综合贡献度评价机制,提高大客户忠诚度,加大了中小企业、贵宾理财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拓展力度,对提升净息差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前三季度净息差达到2.74%,处于同业领先地位。

  第三,加强精细化管理,支撑战略转型实施。

  国外先进银行在很多年前就采用了大量先进的定量管理工具,建立起了依托先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平台。多维度赢利分析、情景模拟、风险定价等技术在管理和营销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市场的细分、客户的经营、产品的创新、内部管理与决策支持,都是建立在科学精准的定量分析基础之上的。而国内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快战略转型,必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中信银行围绕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了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我们深化了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转移定价、客户信用评级、管理会计系统等现代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应用。实现数据集中、渠道整合、业务标准及流程统一,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增强业务的整体竞争力。

  特别是去年,中信银行在精细化管理上重点推动了四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计财管理的精细化。经过3年的努力,中信银行全面推进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搭建起了以“经济利润”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同时,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和优化,逐步实现分主线、产品、部门的核算管理,准确衡量投入产出水平,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加强风险管理的科学化。零售评级系统正式投入运营,公司债项评级系统完成开发工作,公司客户评级的覆盖率接近100%,公司违约损失率样本达到3000多个,高于国内中小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操作风险量化模型也在加快开发。三是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中信银行重点加强了客户的信息归集和市场细分,提升客户关系管理的系统性,支持客户的集中化经营。四是加强业务条线管理的高效化。在管理、考核、财务、人力等各项资源配置方面,加大了业务条线参与的主动性和权重,强化业务和客户集中经营管理职能的发挥。正是通过以上的工作,我们成功地将发展目标转化为工作实效,保障了银行战略转型的稳步实施。

  变化带来挑战,也带给银行机遇。复杂的经营环境,考验着银行的应变能力,考验着银行的差异化发展能力。只要坚持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理念,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中国的商业银行就一定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宏伟目标。

  (本文为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在“2011年(第四届)金融家年会”上的演讲,已经本人审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