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种地赚钱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7日 00:12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7年增产,这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更值得欣喜的是,这还是不断遭遇异常天气之下完成的七连增。

  七连增的奇迹确实让人欣喜,但也不能忽略了我国粮食安全背后的隐忧。2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中国在粮食连续7年增产后,“盲目乐观情绪有所滋长,麻痹懈怠倾向有所抬头”,对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

  “当前中国粮食生产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最主要的是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效益下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柳林村村民刘传满曾给媒体算了一笔种麦收益账:农民耕种一亩冬小麦各项成本总和为477.5元/亩(不计工时)。风调雨顺时一亩地能收小麦900斤,毛收入为945元/亩,每亩纯收入为467.5元。加上国家各项补贴,每亩实际收入为546.7元。

  柳林村人均耕地1.3亩,每人靠种麦子的收益为710.71元。而一个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报酬一般在1500元/月,7个月收入为10500元。这样算下来,打一年工相当于种20亩地。

  虽然我国在近4年来一直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但每年提高的幅度显然不太给力。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我国农村种粮成本持续上升,其上升幅度远超同期最低收购价格的上升幅度。

  “在低粮价的政策下,我国农村出现了这样一个尴尬:聪明的农民不种地,有点文化的、年轻力壮的都去城里打工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残兵’。甚至有些村子,农闲时间已经看不到任何一个年轻劳动力了。”郑风田说。

  在缺少劳动力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已经不再是精耕细作,变成了粗放式生产。“以前我们会去地里亲手拔草、拿虫、顶尖,现在都是用农药一喷了事,种上基本上就不管了,到了收割的季节再回家来收,每季去田里的次数通常不会超过5次。”河北省深州市北溪乡张邱村的王有全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常常出去打工的他对田里庄稼的收成已经没什么概念了,反正也不指望它们赚多少钱。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全球的气候变暖使极端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加快,我国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导致的粮食生产所需的耕地面临快速减少等,我国粮食生产领域所暴露出来的诸多弊病有可能让粮食安全成为“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最大挑战。

  “要想保障粮食安全,就要让农民感觉到种地有钱赚。”在郑风田看来,我国的低粮价政策已经走不下去了。他表示,政府实行“低粮价”政策,更多的是考虑到城市居民,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城市的穷人富人都享受到“低粮价”政策带来的好处,8亿农民却要为“低粮价”政策埋单。政府应该将粮价提上来了。

  提高粮价是否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呢?郑风田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对城市低收入家庭采取补贴政策,补足价差。至于城市高收入居民,按照现在的饮食习惯,主食占的比例并不高,花费在肉蛋奶上的钱更多些。

  与此同时,国家还要进一步加大农民的种粮比较效益。东方艾格咨询公司高级分析师陈树韦在接收《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量农民工进程务工也是借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的机会。

  不过,我国农经组织、专业合作社等机构还停留在统一采购和销售的阶段,种植、喷药等生产领域还是空白。组织化生产还在探索阶段,没能达到应有之义。“因此,我国还要在土地流转等政策方面多下工夫,逐渐取消地块界限的限制。”陈树韦说。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