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农行总行大客户部高级专员)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报告,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4.9%,环比上涨1.0%。由于之前国家统计局已经放风称,从今年1月份起对CPI统计权重进行调整,增加居住类价格权重,降低食品类价格权重。因此有分析认为,1月份CPI数据可能会低于预期,但是涨幅仅为4.9%,还是大大出乎市场的意料。
实际上,不管1月份的CPI数据如何低于预期,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最大的问题、甚至“十二五”期间的最大难点,都是如何抑制汹涌而来的通货膨胀。更复杂的是,如何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不伤及经济的增长质量,保证高增长、低通胀的最佳经济周期可以延续。
中国式通胀更复杂、更顽固
很多国家的事实证明,农产品的涨价很可能只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序曲”,结构性通胀很容易演化为全面通胀。而中国式通胀可能更复杂,更顽固,主要原因有几点:一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全球最快,长期的低物价、低通胀违背经济规律,通胀隐患长期被政策压抑,很可能突然爆发;二是中国货币发行量长期超过GDP增速,流动性长期泛滥已是不争的事实,过去多年有楼市充当蓄水池,现在突然没了,多余的流动性必然冲击商品价格;三是因为我国实行价格双轨制,政府管控的商品种类太多,由于成本上升全面拉动,现在管不住了;四是因为我国正处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期,工资和劳务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五是我国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多数农产品的“紧平衡”状况,尤其是去年冬天以来,北方多个省份遭遇大旱情,冬小麦受到很大影响,农产品突然短缺会造成物价上涨;六是政府调控房价决心很大,资本市场的“蓄水池”作用大减。楼市是必须调整的,但股市缺乏政策支持,市场多余流动性必然转为攻击实体经济——引发商品价格不断冒泡泡。
在诸多影响物价上升的因素中,粮价上涨是最迫切的。2010年,全球粮价上涨幅度超过50%,其中小麦期货上涨已经接近100%。我国粮价相对涨幅不大,这主要归功于2010年粮食的全面丰收以及政府库存的投放。但是,老天爷会不会永远帮忙?现在我们看到春节前后的北方大旱,已经让各级政府着急。
成本上升推动通胀
2011年中国式通胀到底因为什么?未来趋势如何?有何应对措施?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利用春节长假驱车6000多公里,从北到南考察了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贵州等省市的物价情况及民众反应。
通过考察,笔者总的感觉是:通胀的确有加速迹象,但物价还没有全面上涨,还有回旋余地。目前涨幅很大的是农产品,尤其是稀缺的、反季节的农副产品,比如节日期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尤其是需要长途运输的),有的上涨50%。服务业则因为雇工短缺,普遍涨价,有的上涨100%。物价上涨,居民反应如何?我感受的现实是,节日期间的居民消费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物价涨反而促进了消费,商场的购物人流不少,餐饮业更是“高朋满座”。有一点是肯定的,中产阶层在扩大,“有钱人”越来越多了。
总之,从表面上看,物价上涨是源于需求拉动,但本质原因却是成本推动——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都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而且提高预期很强,因此老百姓才有很强的抗通胀能力。但是,由于需求推动型通胀已经转为成本拉动型通胀,其通胀的顽固性更大,周期会更长,抗通胀的应对方案需要更全面、更精确,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单纯控制流动性;搞不好就会加剧通胀,引发社会矛盾。
在考察中,笔者也在思考当前加大以紧缩流动性为主的货币调控措施力度,以使物价涨幅得到控制的思路可不可行?会不会伤及市场供给,反而加剧通胀?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依靠商品生产、国际贸易的阶段向主要依靠基本建设的阶段转移。最近这两年,大量的货币不是流向了商品生产和出口企业,而是流向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大量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高速物流业、高速公路网、铁路网、能源输送网等不断地深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是中国经济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
对抗通胀不能一味紧缩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往往对基础建设发展过快予以负面评价,而且很自然地将货币紧缩作为抗通胀的首选措施。而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各地的基础建设高潮刚刚兴起,如果一味地紧缩,烂尾工程将到处都是。而这些项目的资金绝大多数来自于银行贷款,如果受到重大损失,老百姓的储蓄也就没有购买力了。这与其说是抗通胀,不如说是埋下了长期通胀、货币贬值的祸根。人民币升值趋势有可能戛然而止(越南就是例子)。
笔者在考察中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已经陷入流动性枯竭的状态,市场利率远远高于央行公布的基准贷款利率,银行业拆借利率已经高于贷款利率。持续的紧缩很可能对“供给链”造成突发性影响,引发某一种商品短缺,推动更多商品价格上涨。当然,由于我国正处于通胀初始期,加快升息 (包括提高准备金率)也是难以避免的,但必须考虑力度,考虑中国的特殊性,按照新的经济学理论制定新的应对方案。
因此,笔者建议,中国式通胀必须用中国式对抗方式,现阶段应对通胀要用特殊手段:要抑制需求,抑制高端消费,要下力气限制官员消费和公款消费 (反腐败与抗通胀一样迫切);对新上项目必须严格审批,不能一边紧缩绝大多数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上更多的资金需要量更大的基建项目;对老项目要排一下队,已经临近收尾,即将产生效益的项目不能切断资金供应;对实体经济不能全面抑制,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必须保证资金供应,对旱区打井、灌溉等资金需求要特事特办;分流货币流动性与紧缩流动性一样重要,在努力抑制房价的同时,要呵护股市,不要过于担心股市泡沫;人民币可以适度加快升值步伐;加快部署全球资源采购,这是抗通胀战略的长期选择;银行贷款不能全面紧缩,但要更加严格,更加精准,对长时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可以减少贷款,直至停贷。更重要的抗通胀措施,是大幅度地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减少政府对物价的直接干预,让潜在的商品和服务业价格上涨,被劳动力价值上升周期所自然吸收,减轻物价中长期上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