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天勇:二十一世纪中国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1日 11:12  中国经济网 官方微博

  为什么要提出和讨论中国梦?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这是我在有关文献中摘录的“美国梦”的解释。

  那么,有中国梦吗?我认为,是有的。而且,必须有。

  公元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力量悬殊的艰苦条件下,浴血奋斗,抗击了外来势力的侵略,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1世纪的前10年结束时,克服了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将人均G D P从1978年的200美元提升到了2010年的4100美元,使1977年发展排在全球各国倒数第二、三位的中国,进入了中下等发展水平的国家。这种中国精神,就是根植于中国数亿人的独立梦和建国梦,就是根植于十余亿中国人的富裕梦和强国梦。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如何走?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一个民族,干一些大事,需要中国精神。这种中国精神,根植于中国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来源于中国人对21世纪生活和发展的憧憬和企盼,来源于对这种梦想的追求。

  数亿农民的新生活梦

  中国正处于农村和农业社会向城市和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数亿农民,他们中的中老年人倾其所有,供子女上学改变身份,他们中的青少年期盼到城市里去,成为新市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一)新市民梦

  成为城里人,是数亿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梦想。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城市化势不可挡。人类近代文明的发展史,实际也就是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目前已经在城市中的2亿农村人,加上还要向城市转移的4亿到5亿农村人,他们的梦想是:在城市中能找到有合理工资收入的工作,能够自己创业谋生;能租一个较体面的安居之处,并且奋斗数年后,能买得起城市中的一套房子,夫妻子女能在城市中团聚;自己和子女能在城市中接受与城里人子女一样的平等教育,能有与城里人一样的医疗保障,并且能平等地进入城市的养老保障体系。这样一个群体的规模之巨大,发展势头之猛烈,在世界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二)新村民梦

  农村中留下的中老年人有什么梦想呢?生产都有满意的收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的交通、供气、供水、供电、通讯、医疗、教育、垃圾污水处理、治安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中的子女在电话中经常交流,希望每年子女们都回来看看,保留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这是留守农村的数亿人之梦。我将其称之为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村民梦。虽然有这种梦想的人口规模在逐步地缩小,但是总和起来,规模也是巨大的。

  安居乐业梦

  如果按照户籍人口的30%计算,现在城市原住居民有4亿人口的规模;随着从农村转移的常住人口不断变成定居人口,城市居民人口的规模在2040年时,有可能达到80%,城市固定居住人口的规模可能达到12亿左右。这10多亿人的梦想,是未来中国3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劲的动力。

  (一)住房梦

  在城市中拥有属于自己的舒适而体面的一套房屋,是每一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最重要梦想。

  就目前来看,城镇住宅供给与需要的缺口巨大。2010年城镇住宅面积约112亿平方米,如果2010年底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4000万人,那么人均住宅面积仅为17.8平方米。城镇中大约20000万人为进城农村人口,按照农民人口每人20平方米和城市居民每人30平方米的标准衡量,城镇总共需要住宅172亿平方米,即使平均计算,不考虑多套房和住宅面积较大的家庭因素,目前的住宅需求的缺口也达60亿平方米之巨。

  我们能在近几年填补现在这样一个60亿平方米,甚至更大的住宅需要缺口吗?我们的制度、房价和土地资源,在未来的30年中,能满足12亿人口的居民住房梦吗?政府有可能用建设廉租房或者其他保障性住房的措施,满足这样庞大的住宅需求吗?最为经济的、能调动人民积极性并且不会使政府财政破产的途径,就是高收入人群的住房完全由市场解决,中等收入人群的绝大部分由市场解决,政府要控制房价收入比,控制房价增长不超过收入增长,并且鼓励农村的宅地林地耕地流转,使农村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形成在城市中买房的一部分支付能力。剩下一小部分低收入人群,则由政府保障房来解决他们的居住需求。我认为,只要思路正确,理顺有关体制和机制,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居住问题并不难解决。

  (二)就业和创业梦

  就业是绝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之源,生活之本;而创业则是城市人,特别是一部分中青年人的富裕之道,成就之路。相当多的城里人,特别是毕业的大学生们,复转的退役军人们,向往有一份安稳的、收入较丰和交足社保的工作;其中的一部分城里人,他们想自己投资一家工厂,开办一家公司,注册一个诊所等等,还有一部分城里人,他们想成为投资人、企业合伙人、职业经理人、律师、医生、公务员、研究人员、工程师、科学家、教授等等,通过学习知识,甚至是终身的学习和实践,在自己的领域中拼搏,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未来12亿中国城里人的就业和创业之梦。

  从中国劳动力供给趋势看,一是由于劳均耕地相比世界他国太少,由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较快,劳动生产率太低,农业中现存的劳动力过剩异常严重,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中流动,未来的五年中,年转移压力在1000万左右;二是城镇中高中毕业、大中专学生毕业,复员军人,新增的劳动力,企业破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再就业的劳动力,劳动力供给也在1000万人左右;30年后,城市中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从现在的3亿人左右增加到7亿人之巨,未来城市平均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就业供给压力为1330万。

  而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看,一是中国公务员和事业领域供职人员的规模已经太大,税费之沉重已经不能再供养更多的就业人口了;二是工业内部,由于劳动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社保、养老、医疗等保险的规范,劳动成本上升,也推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整体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弱,甚至未来一些产业的衰落还要挤出劳动力;三是农村和农业领域不仅不能再吸收劳动力就业,每年还要向城市挤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四是由于城市化的滞后,包括体制对服务业发展的歧视,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低于与我们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五是从地方政府G D P和增加税收的取向看,更愿意发展相对吸收劳动力就业弱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而忽视能大量容纳劳动力就业的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发展,并且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与小商小贩小店的冲突,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发展还受到损害和限制,注册登记准入、税费负担、繁多的检查和罚款、融不到资等等都是小型和微型企业在中国难以正常发展的体制障碍。

  与欧美国家工业化过程不一样的是,现在的世界格局,中国不可能大规模输出人口,中国注定要在自己的国土上解决数亿人的就业和创业需要。未来将近12亿的中国城里人,能通过就业和创业,实现他们的梦想吗?

  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人口密度大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二元结构转型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很长时期里,其失业率都很低。这里的关键是,他们采取能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产业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在企业规模上他们采取了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小企业立国立岛的举措,在产业结构上采取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日韩等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走过的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道路,应当成为中国未来学习的模式。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