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吸储大战凸显银行转型之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9日 08:25  中国经营报

  作者: 南晋风

  元旦春节两节接踵而至,受制于近期经济金融形势,商业银行间吸储大战尤为激烈,引发人们对银行理财“高息揽存”乃至“商业贿赂”的种种质疑。在此形势下,一方面公众和媒体应理性看待银行业传统的岁末年初“开门红”大战,另一方面银行存款“开门红”背后折射出银行业务转型之迫切。

  在央行数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大背景下,特别是由于去年12月最后数日连续多只新股发行等因素,2010年年末银行揽存大战无疑要比往年更为激烈。

  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来看,年末“冲时点”,紧接着在两节期间抓住资金旺季实现“存款立行”的“开门红”,这已是银行年度经营的惯例。传言中的“一人干银行、全家帮倒忙”也正是从俗语的角度勾画了岁末年初银行从业者的忙碌之态。事实上,随着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准的提升,“冲时点”的短期行为在商业银行中已逐步减少。国内多数商业银行目前对于分支机构存款指标考核基本已全面过渡为“日均存款”或“月均存款”。

  吸储大战在2010年末和2011 年初的激化与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年前“冲时点”系应对2010年12月31日当天向银监会上报的存贷比指数稳达75%,同时也为2011年信贷投放做“分母”储备。两节之间的旺季大战则直接由存款准备金缴款、存贷比月内剧烈波动、春节效应带来的资金面紧张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收益率攀升等多重因素叠加所致。强烈的吸储压力导致了日渐升温的银行揽存行为,不少银行基层负责人均有感慨:“2011年两节的存款成本在跟子弹一起飞高。”可以预期的是,吸储压力加大、信贷紧缩加剧意味着银行资金相对稀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对贷款客户的谈判能力,贷款利率上浮的可能性增强,进而也有利于利润的增加。然而,高成本、高负荷存款营销以及银行资金松紧循环的背后凸显的是“存贷差”依赖的模式之困。

  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在过去20多年中,以增量“活水”的方式逐步实现了银行业的竞争开放及服务的提升。藉此,银行存款目前和将来已经有了更为现代的营销和服务方式。对大型企业集团而言,其存款行为越来越倾向于企业网银、现金管理等高科技、大一统的现金管理服务,未来甚至需要银行满足其全球资金调度、离岸与在岸结算的需求;对个人客户而言,服务的多样性和便利性成为其“爱存或不存”的黏合剂——银行理财、代发工资、个贷还款、信用卡、炒股(第三方存管)与投资将综合决定其 “存在哪家银行”。这些因素将成为银行如何“存款立行”的根本。但基于宏观金融生态,囿于存贷利差的生存模式,“存款立行”的思想在中国银行业根深蒂固、遗祸甚广。

  毋庸置疑,在新金融服务带动存款“活水”的另一侧,银行间“不择手段”的存款争夺依然此起彼伏。银监会原副主席唐双宁当年即曾斥责,揽存已成为银行滋生案件的重要温床。银行业一系列大案要案究本溯源均系揽存所致。另一方面,“存款立行”模糊了真实存款和派生存款的界限,诱使商业银行“自发”大量地创造派生存款。在银行业你争我拉的情况下,某些资金大户与掮客“奇货可居”,存款人的资金经常处于“子弹在空中”状态,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资金的正常运转秩序。但基于盈利模式,纠正“存款立行”往往是银行家的表面文章;另一厢,“提升活期存款占比”不约而同出现在各上市银行2010年三季报中——这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盈利需求。

  由此不难看出,吸储大战有历史之传统,有现实模式之困境,但这一模式终究不可持续。因为,中国居民与企业活期存款占比较高的局面终有变局之时,转型的准备必须未雨绸缪。

  作者系资深银行从业人士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