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五年征途 利率市场化改革再迈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 01:41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

  聂伟柱

  继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一役后,中国金融业再次迎来史无前例的大变革。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财经年会”上表示,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在“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可能会见到一些明显的进展”。

  时隔不久,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发表文章称:“可以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的理财产品,满足百姓不断增长的保值增值需求。同时继续按照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事实上,在此前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推动者,央行官员近期的高调表态可以认为是对规划建议的回应。

  利率市场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内涵和外延已远超金融体系本身,其成败对金融安全、宏观经济稳定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在安全与前行间拿捏平衡,不但是考验决策者智慧的难题,更是我国银行业完成真正市场化“蜕变”的巨大挑战。

  改革持久战

  所谓利率市场化,简言之就是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有年。早在1996年6月,中国就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屈指算来,截至目前,此项改革已经历时近15年。

  在中国的金融史上,尚未有任何一项改革有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即使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从启动到最后一家国有大行完成上市也仅花费7年时间。

  从技术角度看,利率市场化不单在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项持久的攻坚战。举例而言,美国于1970年启动利率市场化,耗时16年,于1986年完成;日本在1977年允许以流通市场的利率为参考来决定国债发行利率,开始利率市场化,同样耗时16年,于1994年完成。

  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中央银行一般不直接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而是参照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通过制定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全社会投资与消费的冷热。

  而在我国现阶段,央行直接决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即处于利率管制的状态。客观来看,利率管制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我国希望通过集中资源,促进投资拉动的追赶型经济增长,因此适当压低存贷款利率,使企业融资成本相对低廉,促进投资增长。

  人民银行的朱微亮与吴晓光近日发表文章称,长期依靠高速的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的弊端也非常明显,一是利息收入增长滞后经济发展需要,制约人们消费需求的提升;二是高速投资形成的产能难以在国内消化,导致国内经济对国外需求依赖程度加深,也导致进出口顺差在一定时期存在。

  去年8月中旬,盛松成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金融行政壁垒森严,不但制约了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强化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

  根治利率工具“失效”

  “利率市场化反映资源配置优化的效果。”周小川在出席“财经年会”时表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利率是非常重要的价格,因此利率市场化应该配合市场、资源起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称,放松利率管制是金融自由化的实质,使利率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变化,能够起到配置资源作用,能够刺激储蓄,为投资提供资金来源,增加资金收益率的可预测性,最终提升金融市场效率。

  “由于当前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存在,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政策‘失灵’,利率工具‘失效’。”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郭田勇还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存款利率存在上限管制,在最近不断上升的高通胀率的情况下,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为负,而我国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楼市,易引起资产价格泡沫。

  居民储蓄实际利率为负的同时,银行则是利率管制的受益者。盛松成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价格垄断和市场垄断的双重保护下,银行只要扩大贷款投放,就可以轻松获利,促使银行与企业、地方政府形成了基于粗放发展方式的共同利益格局。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目前面临消费迟迟难以提振,出口顺差持续高涨,通胀压力增强等难题,这种背景之下,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利率优化配置功能,逐渐成为各方的共识。

  总体来看,利率市场化至少应包含三个内容:利率的程度、风险结构、期限结构必须在市场上由资金的供求双方通过自由竞争形成;需形成一个由核心或者基准利率构成的一套互相联动的利率体系,用以规范全部利率体系;需要一个有效的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影响利率程度,进而影响全社会的利率程度。

  仍需五至十年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称,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完成的标志是活期利率的完全放开,根据其他经济体的经验,该过程仍需要5~10年时间。

  事实上,回过头去看,已进行了14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诸多进展: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利率已基本放开;贷款市场方面,贷款利率未设上限,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

  “与贷款利率市场化相比,存款利率市场化更为审慎。”一位央行人士称,主要原因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要求银行具备健全的产权约束机制和经营体制,否则一旦引起价格恶性竞争,可能引起存款搬家,影响金融体系安全。

  郭田勇认为,对于利率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既不能急促冒进、一蹴而就,更不能裹足不前、无所作为,而应当积极稳步、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央行2005年公布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就曾表示,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决定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盛松成近日在发表的文章中建议,在贷款利率基本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可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幅度。存款利率上浮可首先在具备了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金融机构中试点,逐步将加息预期转变为市场定价。

  配套改革护航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上下限。”郭田勇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要保持金融机构稳定性,可循序渐进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如可选取一些地区有条件地展开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加以推广。

  在描述利率市场化推进路线时,周小川曾表示,在划定范围、提供激励、自律秩序下,推进利率市场化。所谓划定范围,即是指,希望优秀、达标、有定价能力的行为规范企业首先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更大的定价权。

  郭田勇则认为,央行一旦取消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管理、完全推进利率市场化,需考虑三方面的影响。

  其一,关于基准利率的确定。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应逐步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培育为基准利率,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

  其二,关于基准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央行要注意基准利率向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传导研究,疏通利率传导渠道,使基准利率真正发挥作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畅通。

  其三,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现阶段银行收入来源依然主要依赖利息收入,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和风险。建立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推进利率市场化、保证金融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

  央行副行长易纲则在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文中称,培育SHIBOR或其他市场基准是中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浅层次上的必要条件,而产权清晰和所有制多元化、打破垄断、有序退出、预算硬约束则是更深层次上的必要条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