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强
2007年,时年67岁的茅理翔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旨在培养中国家族企业接班人和提升家族企业管理水平的学校——“慈溪家业长青接班人学校”,琢磨如何帮助家族企业顺利传承,实现家业长青。在茅理翔看来,这同样也是件可以做到“基业长青”的事业。
作为方太集团董事长,2002年前后,茅理翔将企业交给儿子全权打理,在淡出企业日常管理之后,茅理翔常常被邀请去北京、山东、浙江等地一些高校与企业演讲,开始对方太顺利交班的经验进行梳理和输出。在这个过程中,茅理翔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民营企业对于“接班”问题的困惑和需求已然十分强烈。
在“家业长青接班人学校”里,茅理翔不仅设置了以接班人个人素质培养与领导力提升为主的“少帅班”,而且还设置了引导父辈企业家们“大胆交、坚决交、彻底交、科学交”的“老帅班”。除了围绕着“帮助家族企业成功交接班”的主题而设置的系列课程之外,还为学员们建立了完善的个人档案并长期跟踪咨询服务。
“带帮看”
虽然茅理翔和儿子茅忠群之间的权力交接是被外界不断征引的成功案例,但也正是对“交接班”的亲身经历,使得茅理翔意识到了这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交接班过程实质上就是两代人相互“较量”的过程。
按照茅理翔的切身体会,“在这个‘较量’过程中,父亲要学习慢慢退出管理层,也要学习接受年轻人的观点,因为他们的优点正是企业未来的发展动力,而后辈也必须学着去接近长辈,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担忧。”
茅理翔第一次创业是在1985年成立“飞翔集团”,当时,凭借开发出的中国第一支电子点火枪,飞翔迅速成为了这一市场的龙头老大。但随着竞争者的日渐增多,1993年之后,电子点火枪的利润变得无比稀薄,飞翔集团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情急之下,茅理翔将当时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儿子茅忠群“拖下了水”。
1995年,25岁的茅忠群加入父亲的飞翔集团担任副总经理,负责为家族的生意寻找新的突破口。一年后,方太集团成立,在茅忠群的坚持之下,将新的业务核心确定为厨具。
事实上,两代人之间的思维差异在父子二人共事的第一年便已显现。
当时,对于新企业是否袭用“飞翔”这一企业名称,业务最初是聚焦在微波炉还是集成厨房以及吸油烟机,父子二人之间都产生过争执。当时,茅忠群向父亲提出了“约法三章”:一是不在原来的厂里干;二是基本不带老员工,除非是看中的人;三是重大决策由自己说了算。
“而且,如果有分歧,父亲也要尊重我的意见,因为我从一开始便将百分之百的时间投入到了方太业务上,父亲还有兼顾家族此前的生意,因此,我可能会对这个业务理解更深刻。”茅忠群说。
最终,茅理翔向儿子做出了“妥协”,并且确定了“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原则。
在“带帮看”的过程中,茅理翔也逐渐意识到了交接班的过程就是一个企业变革的过程,是企业二代建立自己管理思想的过程。譬如,自己在位时凡事都要亲自过问,自己的话就是制度,所有人都按照他的吩咐做事,但茅忠群引进制度化管理之后,把各种权力都下放了。
“儿子的经营思路和管理模式的确和自己不一样,刚开始我也很不习惯,也想着去干预,但后来认识到那样做不行。”茅理翔说,“既然要将企业传承,就要传的彻底,毫无保留,让二代能迅速成长起来。”
口袋论
除了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在茅理翔看来,对于一代企业家来说,同样重要的,还要琢磨如何去化解企业元老在传承过程中带来的阻力,以及二代兄弟姐妹之间可能的财产纷争。
为此,茅理翔琢磨出了一套“口袋理论”,即将家族的生意分解成不同的“口袋”,把拥有共同利益的人“装”进同一个“口袋”里,这样既可以做到戮力同心,也避免了可能的利益冲突。
在 “茅氏家族”生意的布局中,茅理翔将夫人和儿子装在同一“口袋”——方太;为了防止公司成为家族冲突的牺牲品,他则给了女儿另外一个“口袋”——飞翔。而对于跟随自己打江山、劳苦功高的老部下,茅理翔则做了第三个“口袋”——在方太外围成立了外协厂家,分别由其以前的战友和部下掌管,外协厂家与方太只有业务上的联系,没有产权联系。
其中,女儿不参与方太的管理和决策,儿子也不介入飞翔的生意,方太和飞翔之间是供货商的关系。茅理翔同时为女儿和儿子同样提供初期支持和资金,帮助他们处理外围公共关系,包括政府关系和媒体关系,为家族的企业营造了和谐的外部环境。
“子女和亲友之间的产权明晰是最重要的。”茅理翔说,通过“口袋”来实现合理分流,而家庭文化以及血脉联系则可以促使家族不同企业之间找到“合力”的“甜蜜点”,借此来最终实现在家族企业内部的利益共同体。
身处几乎“家家做生意,户户有企业”的浙江慈溪,茅理翔坦言自己目睹了不少民营企业在一、二代企业家之间进行传承的过程中陷入混乱甚至消亡的实例。
“我希望能在方太经验的基础上,去探索和打造符合中国国情和当下现实的现代家族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茅理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