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相乐 北京报道
一面巨大的白墙之上,整齐地悬挂着10张大幅宣纸,
所有白纸上面出现的近乎是同一个“古代人”,不过这个“古代人”目前只有头部,其他部位均未出现。
而在这面白墙最末端的一张白纸前,穿着蓝色外套的作画人正在作画,似乎此刻正在点染的正是“古代人”的头部。
2010年12月24日,收藏家郭庆祥对外公布了这张照片。
照片中,穿着蓝色外套的作画人便是当代画家范曾,而只是出现了头部的“古代人”则是范曾比较擅长创作的“钟馗”。
与此同时,为了证实照片中的作画人就是范曾,郭庆祥还公布了一张范曾的近距离照片:
穿着同一件服装的范曾正在进行书法创作,而他的背后就是一排刚刚完成的“钟馗”头像。
在2010年11月9日法院决定推迟开庭后,“范曾VS郭庆祥案”
(本报2010年11月8日和2010年11月15日曾连续做过报道)如今终于有了新进展。
郭庆祥:照片来源于范曾的弟子
2010年10月中旬,范曾因郭庆祥刊登在《文汇报》上的一篇名为《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的文章而将郭庆祥和《文汇报》双双告上法庭,范曾认为文章对其名誉和精神造成伤害,要求郭庆祥和《文汇报》赔偿共计520万元。
然而,在2010年11月9日,原本要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正式开庭的“范曾VS郭庆祥案”却因此案的第二被告——上海《文汇报》提出管辖权质疑而不得不择日开庭。
时隔近2个月,如今,郭庆祥突然公布多张照片,让这场国内罕见的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的官司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于此次所公布照片的来源,郭庆祥表示这些照片是范曾一位弟子拥有的,他是偶然得到了这些图片。照片中所表现的范曾“流水式作画”的场景与他十多年前看到的一模一样。
实际上,除了之前提到的两张照片之外,郭庆祥此次公布的照片中还有一张同样很有“杀伤力”:如出一辙的10幅“老子出关”同“钟馗”一样被整齐地悬挂在白色墙面之上。不过与“钟馗”不同,这些“老子出关”的大致轮廓已经基本勾勒完毕,剩下的只是等待着有人给统一着色。
这张照片的出现,无疑更加佐证了范曾“流水式作画”的真实存在。
这一次,郭庆祥终于亮出范曾“流水式作画”的铁证来。
照片公布之后,郭庆祥对记者表示:“范曾在绘画和书法上,其造型用一种图像设计的方式,几十年翻来覆去组合画面,这些‘流水线作业’、‘程式化模式化’的绘画制作,在艺术上可以说是‘粗制滥造’,它和艺术创造已经没有关系了。”
在郭庆祥看来:“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能打动人、感动人的,她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极具生命力的。所以,艺术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人类的创新精神。”
范曾:沉默依旧,不做回复
针对与郭庆祥的这场官司,自始至终范曾都未给予任何回复。记者之前也曾来到北京昌平区范曾所居住的别墅区,但是一直未能与范曾本人取得联系。
如今,面对郭庆祥公布的这组照片,范曾是否依旧保持沉默?
范曾的助手邹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对此事并不了解,范曾方面对此不做任何回应。
2010年12月28日,记者与据说是范曾经纪人的徐先生取得联系。在电话接通后,他以“不接受别人与自己无关的采访”而拒绝了记者进一步的采访。与此同时,徐先生所在的北京某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不接受任何相关采访。
不过,根据此前上海媒体的报道,徐先生接受采访时并未否定此组照片的真实性,同时,他表示:“‘流水式作画’只是郭庆祥个人的说法,郭庆祥这样说说明他并不懂画,他为什么要买现代的画家作品?为什么不去买古代画家的画?”此外,他还表示,傅抱石等不少名家也曾采用这种方式作画。
对于徐先生的质疑,郭庆祥表示,“流水式作画”这样的作画方式此前他确实听说过,但真正亲眼看到的只有范曾一人。至于傅抱石是否也采用这样的作画方式,郭庆祥表示从未听说傅抱石等以这样的方式作画。
郭庆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收藏的吴冠中等画家的作品,每一幅画创作都十分严谨,构思极少雷同,因为吴冠中是在用真情实感来表现当时的精神,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他都是一直在用心和用真情去创作,而范曾却完全相反。
“现在美术创作的浮躁现象已相当普遍,一些人心思根本不在艺术探索和创作上,只顾迎合一些低级趣味。他们已经不是在创造艺术,而是在‘制造’人民币了。功利性已经使他们放弃了为艺术而探索创作的理想和信仰。”郭庆祥很是愤怒。
专家观点
面对这场因文艺批评而引发的名人口水仗,艺术界内的相关专家是怎么看的呢?
白桦(作家、诗人):评论家要敢于肯定和否定
我是美术的外行,但是对美术界非常熟悉,各派画家的朋友都有,对画很感兴趣。但是画家跟我们一起受难的时候非常可爱,后来渐渐不那么可爱了,这是我的直感。
我想说三句话,当然这三句话可能是废话。第一句话,我希望评论家敢于肯定和敢于否定。现在我看评论的文章,真正肯定也没有肯定到点上,否定也没有否定到点上去。第二句话,敢于说我喜欢,我不喜欢。第三句话,不拿红包,拿版税。
江宏(画家、艺评家):画家要远离金钱
范曾这个人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画很多应该谈、应该批评的问题。从我们有范曾这个画家、从他的名声日益响起很长一段时间,范曾的画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比如他画的李白,你可以说成是杜甫,也可以说是成李时珍,每个人的脸上不是一个个性,就是一个人脸。当年我对范曾最大的意见是,觉得这个人是把连环画放大的一个人,所以一点不可敬。今天郭庆祥把制作拍下来了,这个玄机就在经济领域。一个画家怎么可以有指标,一年要完成多少亿,多少万?如果他开的是一家艺术工厂,或者是一个艺术作坊,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他是个艺术家,艺术是多么神圣的名字,就被金钱玷污了。
当然,艺术也不是不需要金钱,我们古代就有艺术市场,从唐代开始就有艺术市场,一代一代的艺术家没有对金钱运作,而是在金钱的运作当中把自己出落得更加社会化,更加不是一个书法家、画家。比如说董其昌订单接不过来,他所选择代笔的也都是当时的高手,决不会像现在一样毛毛草草有买我就卖,所以最后把人格也卖了,把艺术也卖了。如果这个东西不纠正,我们的中国画就完了。
吴林田(美术评论家):范曾也有创举,不该回避
范曾(现象)在这个社会确实是很引人注目的,不管是好还是坏,回避谈他是不对的。画俗、人格(根据)我(的)了解(他确实)也不是很高,但是他有创举。比如说捐款,其实很多中国福布斯富豪在抓进去以前都是有巨额捐款。关于范曾我也写了一篇,范曾的画为什么卖的这么好?他的画卖给了谁?谁在消费范曾的画?我觉得研究这个很有意义。范曾这个现象因为引人注目,包括郭庆祥先生和他的官司一直引人注目,因为范曾确实是当下中国畸形艺术市场的缩影,他是一个代表。
刘传铭(美术理论家):寻找“范曾现象”的根源
当范曾这个话题变成公共话题的时候,我很不想谈。就我个人而言,至少在范曾出国前的人际交往和渊源中间,很难有人超过我和范曾的关系。
说老实话,作为“范曾现象”,(也就是)流水作业,操纵市场,说的简单一点以次充好。作为一个现象来批评他没有问题,都是可以批评的。但是,既然是一种现象,我们要找找根源。
我跟范曾是有感情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当时中国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可是中国的话语权在谁手里?中国画家的出路在哪里?那样一个体制下面,所有的中国画家要想扬名,要想被社会认同,首先要有体制认同。体制认同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美术家办的刊物,如果被美学杂志认同,或者被中央美院认同,你可能会成功。还有一个,在全国获奖,一旦获奖,那个情况下范曾跳出来了。那样一种情况下,范曾以一己之力敢于说出来,之所以能够成功“内靠官僚,外靠奸商”。就一个社会现象而言,以一己之力说出这样的话,也许他是歪打正着,使那些想出名未出名,又特别渴望出名,想得到钱,想被市场认同,想被体制认同,而又得不到认同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是何等的欢心和鼓舞,这也是范曾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今天,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健康,能够使所有人受益的批评环境。不是不能批评,而是我认为完全可以批评,只不过我们要注意批评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