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1日 07:35  理财一周报

  傅勇

   在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防通胀、稳增长”已成各方共识,与之相对应,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或成明年政策基调。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很可能不变,但通胀率目标被务实地上调到4%。

   笔者以为,相比之下,经济增长的目标容易达到,但通胀率能否控制在4%以内,还有一些不确定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意味着政策面在保增长、防通胀和结构调整之间的配置权重需要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货币政策正常化还有较大空间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笔者跟踪研究了国内外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并在第一时间和读者交流了个人的观点,特别是探讨了每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风险。

   在2010年初,笔者指出,既有的经济数据已经确认国民经济活动快速回到了正常水平,经济温度相对发达经济体明显升高,笔者还认为美联储在中期内加息的概率微小,建议国内政策不能坐等美国的调整,国内外不同的经济周期要求中国刺激性的政策应提前加快退出。

   2010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房地产部门出现明显过热迹象,鉴于中美政策的脱钩明显滞后于经济基本面的脱钩,笔者认为,2010年的物价上涨将不会在年中出现市场所预期的放缓,政策退出面临着赶不上通胀形势发展的风险。

   2010年4月份,终于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中央财政刺激的力度也有所收紧,经济过热迹象几近消失。笔者从5月份开始判断经济进入微型滞胀格局,并强调经济增长的下滑只是边际意义上的,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不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相比之下,物价上涨是更值得关注的经济风险。

   在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前后,笔者认为,中国政策面非但不应该跟进国外同行的放松政策,反而有更加有力收紧的必要,并强调指出,过去经济周期显示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来自通胀加速,当前的货币政策距离正常化还有较大的空间。

  输入型通胀压力还会增大

   那么,2011年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国内的政策会如何调整?潜在的政策风险点是什么?笔者在这里尝试给出个人的预判。

   2011年,外部经济环境有望有所改善。美国经济不会出现有力反弹,但好消息要多于今年,温和复苏的迹象有望增多,失业率会缓慢下降,通货紧缩的风险降低。欧洲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欧元的诞生更多的是政治需要压倒经济需要的结果,各国财政和经济状况的趋异还将拖累该区域经济复苏进程。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由2010年的10%左右下降到9%左右。这仍是相当理想的水平。在人口结构、资源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的约束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有所下降,相应的目标增长率也应有所下调。中国的消费将迎来一个长时期的较快增长,投资增速会相应有所回落,而2011年的净出口增速预计也趋缓。总体来看,消费的增加不足以弥补投资和净出口的下降,经济增速因此将有所下降,但在结构上,国民经济会更加平衡地增长。

   在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2011年的通胀率可能在今年基础上进一步走高。由于2010年物价前低后高,2011年上半年的CPI翘尾因素影响较大,加之物价上涨的惯性因素,2011年上半年物价上行的压力将比较大。笔者预计,2011年通胀的外部环境也会有所恶化。今年下半年,综合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已经超过危机前的高位,金价也创下历史新高,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继续实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还会增加。另外,美国的通胀率将会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抬升,预计通货紧缩的风险得以解除,实体经济会更有起色,这也会增加国内的通胀压力。2011年的通胀率有可能在4%~5%之间。在中国的通胀史中,这是一个温和的通胀期。

  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跟进

   在政策面,当前货币政策收紧、财政政策结构性调整的格局还将在2011年得以保持。物价在今年7月份后出现加速上涨后,近来政策面快速形成合力,出台了产业、货币、财政、行政等一揽子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由于物价上涨压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些政策也会继续执行,以保持对物价的高压态势。与此同时,房地产领域的严厉调控政策也将会在明年继续。近几十年来的危机史一再证明,资产价格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爆发的主要策源地。

   笔者不认为政策手段对抑制物价走高是失灵的,也不建议大幅提高通胀容忍度。物价上升有很多原因,但货币和流动性过剩是必要性条件。如果没有流动性的增加,物价就不会出现持续普遍而明显的上升(这是对通胀的标准式的定义),而政策面能够有效调节货币信贷的增长速度。有很多人注意到,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用工成本的上升。但用工成本的上升并不必然带来物价持续上升,因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企业来说,如果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单位产出的用工成本可能会保持不变,不一定需要涨价。

  有人认为,农产品涨价是因为供给上出了问题,宏观调控政策对此是无效的。虽然蔬菜供应一度确实出现下降,但从粮食和猪肉的总体供求层面上看,我国当前食品部门的供给保障是有力的,好于此前的通货膨胀期。事实上,今年是一个粮食丰收年。因而,物价上涨主要不是供给下降造成的。

   货币政策尤其受到市场关注。从很多方面看,货币政策加快回归稳健的条件已经成熟。随着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回落和经济货币化空间的缩减,合意的货币供应增速也应相应调低。这首先要求货币信贷环境跟随早已正常化的经济环境加快回归常态,并在常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调整。

   从经济周期来看,危机中货币信贷的迅猛增长构成了对中国经济周期的一次重大冲击。这个冲击的某些方面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得以消化,包括通货膨胀的上升压力和地方公共债务的显性化,而这两方面又是相关联的。在经济层面上,通货膨胀和房地产市场膨胀依然是明年最大的风险点。

   中国的宏观政策在危机中显示出强大控制力,但宏观调控的一些制度性基础建设尚未取得根本性进展。财政体制方面,地方财政的透明度和融资行为的规范化需要进行重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一。与此同时,在多种生产要素价格形成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利率市场化方面需要有所跟进,资本成本的低估,使得信贷投资的冲动难以抑制,且容易形成偏国有部门的所有制结构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