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节能减排:莫为“数字政绩”遮望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5日 02:44  中国经营报[ 微博 ]

  孔令邦 武昌明 张远笛

  12月6日,《中国经营报》刊登的《指标完成“涛声依旧”》一文中,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透露,今年前三个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有望如期实现。但文中随后指出,这个指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对高耗电企业的拉闸限电甚至断电进行限产,而不是依靠技术的创新,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减排。

  “十一五”规划中,国家给各地政府下达了节能减排任务。各地政府只有达到具体量化的标准才算完成指标,够不够数便是衡量他们政绩好坏的重要标准。国家制定节能减排的目标的初衷是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但是中央的这本“好经”到了地方又被有意无意地给念歪了。

   正是由于国家下达的标准是量化的,“数字政绩”变成了地方政府刻意追求的目标,没有领会或者有意忽略了这项政策的制订目的。既然要求各地节能减排达到某个数字,那好,干脆就对高耗能企业拉闸限电甚至断电,限制他们的生产,立竿见影的起到节能减排的目标,让衡量政绩的“数字”变得漂亮。

   今年11月26日,山西省政府强调了“五保一压”,这一“压”即压制高耗能企业的生产用电。诚然,山西省政府有着难言的苦衷,他们要保障居民正常用电,要保障京津唐用电,要保障节能环保的发电机组。但是贴上高耗能标签的企业被毫无预兆的拉闸限电确实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有不负责任之嫌。据山西省朔州市某三元素生产厂的工作人员介绍,停电通知在前一天才发到企业,而该企业产品属于不间断高温配烧工艺,一批产品需要连续焙烧二十多天才能完成,突然的停电对该企业造成的损失显而易见。同属于连续生产性企业的某水泥生产厂也因为连续的停电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因为完不成订单,巨额违约金让该企业濒临破产。重要的是,限电断电、压缩生产完全违背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的初衷,地方政府本应该以此为契机,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生产设备的更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GDP耗能,但却事与愿违,限电令的期限一过,这些高耗能企业在原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集中马力突击生产,产生了更大的环境问题。

   透过“漂亮”的节能减排的数字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必须通过强制的行政手段才能让这些高耗能企业压缩生产或者倒闭,而不是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下“自然死亡”。按道理说,高耗能企业必然付出更高的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但事实却是它们的产品供不应求。这就要从我国当前的整体经济状况说起,经济增长还是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铁工基”带动GDP增长,高耗能的工业品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些企业只是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既然维持现状能够保证利润,何苦再去更新设备、转变增长方式呢?

  能耗同比下降3%的数字固然可喜,“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也值得庆祝,但只盲目的追求“数字政绩”,把完成量化的指标当做归宿点明显与中央节能减排的出发点相悖。节能减排的具体数字只是衡量政绩的一个参考,真正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社会才是最终目的所在。就像几年前曝光的河南商丘市柘城县慈圣镇政府下达“火化指标”的荒诞事一样,本来,推行殡葬改革、实行火化是移风易俗的好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但为了体现殡葬改革的成果,去打造荒诞火化指标,追求汇报数字的好看,忽视真正目的,只能让我们感受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样的“领导思维”的可怕——明明“死不了”那么多人,却定下这样的火化指标。

  “十二五”规划中,对节能减排工作又做了新的安排。虽然乘着“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的东风,但这些华丽数据背后的问题更应该引起关注。各地不要再唯“数字”论政绩,不把追求“数字”当做最终目标,切实领会中央节能减排的精神所在,不再为看似光鲜的“数字政绩”所迷惑。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