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更坚定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3日 12:33  中国经济网[ 微博 ]

  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经济组织,成长、发展既是每一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从名不见经传的小银行成长为国际性大银行,几乎是所有商业银行的梦想。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显著的今天,正在成长壮大中的中国商业银行不但怀揣着这种梦想,而且还需要把这种梦想变为现实。

  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虽然是全方位的,但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却是相对有限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影响有限的原因之一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商业银行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还比较低。

  过去,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同质化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单一化以及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性密切相关的。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监管政策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方式必将面临深刻的转变。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体制、机制、IT、服务、产品、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差距,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不大,但间接影响不容忽视。后危机时期,我国正在加快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也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因两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有所动摇,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其与国际化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必须制定和实施包含区域重点、业务重点、融资重点、发展先后次序及组织管理架构诸多内容在内的发展战略。

  资料显示,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欧美银行业遭受重创,在美国约8500家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中,陷入危机的银行数量上百家,倒闭银行20多家。据估计,由此次危机所引起的金融业损失将达1.4万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的损失将由银行承受,其余部分则落在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投资者身上。美国银行业原有的海外市场,成为各国银行业争夺的目标。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银行业国际格局重新洗牌。

  由于欧美银行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陷入流动性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新兴市场的发展步伐。同时,欧美金融监管当局将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外资入股境内金融机构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在全球市场寻找收益平衡点,顺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学习国际大型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稳步推进国际化,稳步推进海外发展战略布局,力争在未来的国际银行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新的发展。

  对于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商业银行,其发展战略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当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对自身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定位尚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就在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家银行区别于另一家银行的关键特征之一。从表象上看,核心能力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作出关键贡献,它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但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以企业文化为底蕴的员工价值认同感。只有有了以文化为底蕴的员工价值认同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毕竟,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只有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将各种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才能在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同时也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尽心尽职地为客户服务,才能捕捉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

  我国商业银行在其发展中还应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中国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只有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个巨大挑战。而未来我国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也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

  目前,国际上许多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对经营战略实施了重大调整,更加专注具有增长潜力、拥有足够管理能力的核心业务。这些在危机中走上战略转型的国际大银行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我国商业银行重新认识综合化与专业化经营模式提供了借鉴。

  (责任编辑:王沥慷)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