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商务部年度会议 陈德铭聚焦内贸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3日 01:36  第一财经日报

  “十二五”首提内贸发展规划,明年还要扩大进口

  郭丽琴

  “国内贸易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提出来。”昨日,在京西宾馆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讲话的最后,再次脱开了讲稿。

  同在台上的是多位副部长,台下则是来自商务部各直属各省市区商务主管部门、开发区及驻外的数百位代表。

  让陈德铭自豪的是,今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将达2.9万亿美元,同比增30%。而年内贸易顺差则有望降至1900亿美元左右,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

  而让他担心的是,尽管今年我国贸易顺差规模有所减少,但外部压力仍然有增无减。美欧等发达国家复苏的不确定性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扩消费的内生动力不足都是需要直面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曾报道,外贸“十二五”规划中,“调结构”、“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关键词。

  如何体现上述目标?一位外贸大省的商务系统人士对记者指出,他看重的是三个并重,即稳外需与扩内需并重、优化出口结构与扩大进口并重以及加快利用外资质量与对外投资并重。

  “说并重体现了转变,我们以前肯定是重外需、出口、外资,而轻视内需、进口和对外投资的。”他说,“现在共识已经很明显,就是要逐渐重视后者。”

  “十二五”扩进口已成共识

  本报此前曾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已经传达出“扭转厚出薄进”的外贸转型信号。而本次商务工作会议上,这种信号已经成为实在的规划。

  陈德铭介绍说,商务领域“十二五”规划包括一个总体规划、三个国家级专项规划和六个部内专项规划。

  总体规划为《商务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级专项规划为《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年)》、《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规划》和《沿边地区开放开发规划》;部内专项规划涉及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合作、对外经贸关系、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对外开放特殊经济区等六个方面。

  在陈德铭看来,扩大进口不仅对于减少外部压力有利,也可促进消费。

  在会议间隙,他对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指出,更重要的,明年还要扩大进口。“扩大进口,我觉得,也会使大家有一个新的消费高度。”

  “扩大进口的政策,我们正在制定。因为这些政策也会涉及到其他部门。中央已经定了要稳定外贸增长,扩大进口,这个大的方向是一致的,各个部门的看法也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前提下面,促进消费会很快地推动进去。”他解释说,因为消费的增长是在收入的基础上和经济的基础上,明年应该会根据国家的总体安排。

  “当然我们促进消费,明年有些具体的做法。比如,有钱便利消费,有钱敢消费,有钱能消费得安全。还有包括,整个商品的肉菜供应体系的质量追溯,可以让你比较放心,南菜北调可以保持比较稳定,整个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包括汽车家电等等原有的主要政策,仍然继续延迟,还会加强循环经济下的回收工作和给大家一些补贴等。”他说。

  “走出去”,于人于己都有利

  中国国际商会会长万季飞曾在近期对记者指出,中国过去是长期缺乏外汇的状态,因此重视出口、忽视进口。

  “近年来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外汇高储带来了很大经济风险,这使得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大。”万季飞指出。

  陈德铭的看法与他异曲同工,与扩大内需、内贸相得益彰的是,积极“走出去”,“可以把外汇用掉”,减少外汇高储的风险。

  他特别提到了鼓励商业网络走出去,可能对于调节外贸结构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在会议间隙,他亦对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作了相关解读。

  “因为现在中央要求我们把内外两个市场统筹考虑,国内的销售网络应该说初见端倪,逐渐形成。但是在国外,我们长期还是简单地依靠进口商来买我们的东西,这种形式有什么缺陷呢?”他说,“就是国外的商品我们并不了解,而假冒伪劣商品在国外,特别是在所在国家市场监管和网络体系不健全的地方,比较严重。所以我们也需要自己的商业网络出去。一方面,我们能够使产品的质量服务得到更好的保证,另外一方面也使那些假冒伪劣的东西,无藏身之地。所以我们正在考虑,特别是在非洲,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建立一些流通的端点,能够伸出去。”

  作为中国主要逆差来源地的日本,它的案例或可值得借鉴。

  据海关统计,今年1~11月,中国对日逆差约为500亿美元。

  相关人士曾对记者指出,日本企业大多通过在中国设厂,再出口至美国的方式,来减缓日美间的贸易摩擦。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