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维迎:正常卸任,非正常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8日 01:48  新京报

  没有一个人可以干一辈子的院长,张维迎(专栏)教授也不例外。日前,因为任期已满,张维迎卸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的“正常”卸任,却引发了社会舆论的非正常关注。在很多人看来,张维迎只干了一届院长,或许还应该继续再干一届,或者,如其他几位著名的经济学家那样在仕途上更上层楼。张维迎只有52岁,今年夏天刚刚推出了新著《市场的逻辑》。这是一个经济学家事业与学术的黄金时期。张维迎此时卸任,确实令很多人不解,即便,这有来自官方的并且符合人事逻辑的解释。

  在这个时候,人们又纷纷想起了张维迎过去种种引发争议的言行,并且怀疑是这些因素在卸任事件的背后发挥了作用。“穷人的孩子不应上大学”、“官员是改革中相对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由精英来设计改革,甚至还有二十多年前的“双轨制”,均被提起。当然,也包括他当年在北大校长助理职位上推动的教师绩效改革。大家也没有忘记,张维迎一贯坚持的“市场的逻辑”。他反对救市中的凯恩斯主义,也认为中国经济不应该靠周小川(专栏),而应该靠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张维迎。他的精英主义得罪了很多普罗大众,恐怕也得罪了他的很多同事,同时他坚定的市场逻辑在很多官员那里也不受欢迎,而他学术的局限也令很多同行不满。然而,大家也没有否认,张维迎相对独立的学术品质。因此,很多人的共识是,这样的学者在现实的语境下,自然不可能在“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一路飘红。

  如果,我们身处的是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一所大学施行的是‘教授治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意见市场的竞争是自由、开放的,不会受到权力等外界因素的干扰”,那么,一所著名学府知名学院院长的更替,就会在一种透明和公正的机制下运作,谁上谁下、校内校外所有的原因和理由也都是可见的。这样也就难以引发外界“莫须有”的猜测。

  张维迎是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其职务变动引起社会关注在情理之中。然而,因为存在上述种种不透明与不正常的机制与社会背景,张维迎卸任事件也就不可能不被放大。

  不过,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对张维迎卸任事件的非正常关注,同时也是当下改革焦虑情绪的一种投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参与改革设计,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成为掌握改革话语权的少数知识精英,到本世纪头十年成为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教父”,再到后来在社会舆论中备受争议,一直到现在卸任院长的行政职务,再次成为一名身份单纯的学者,可以看到,张维迎身份的转变与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转型同步。同时,也可以看出,张维迎和很多知识精英一样,手中关于改革的话语权在近十年来正在逐渐变弱。

  在张维迎卸任事件的争论中,不可避免会代入30年来中国改革的宏大背景,还有民众与精英对立复杂的社会情绪。当然,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也在借此反思,市场经济单兵突进与精英主导设计的改革路径,究竟面临怎样的局限与问题。而这恐怕也是张维迎等一代主张改革的经济学人共同的思想羁绊。而这些问题仍然需要答案。

  如今,公民社会日渐成熟,公民推动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作用越来越大,分量也越来越重。在向公民社会的转型中,知识精英仍然大有作为,或许,其将面临更加激烈的意见竞争,发挥作用的方式和过去将有显著不同。

  张维迎教授从院长的职务上卸任了,并不意味着其知识分子的责任也卸下了。这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是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开始。

  □于德清(编辑)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