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吕文
近日,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开始征求民意,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市多个地方政府也在酝酿出台“限车令”。对此,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许云飞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简单限制购买和使用小汽车无法根本解决拥堵问题;城市“治堵”需要多管齐下,既要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又要搞好立体交通,还要改进交通微循环,“警惕限车令掩盖城市规划的缺陷。”
“治堵”需要多管齐下
“交通拥堵的‘病根’,在于城市规划没有跟上人口日益膨胀的脚步,要警惕限车令掩盖城市规划的缺陷。”许云飞一针见血地指出,包括北京等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商业区和商务区过于集中,但高企的房价却将许多市民逼到城市偏远地区居住,导致城市车流增加和拉长,交通拥堵随之出现。有关部门应该本着以人为本和方便群众的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实现多中心和集约办公,尽量不要将工作区和生活区拉得太远,从而尽量减少人员的无谓流动,避免潮汐式交通和早晚高峰的严重拥堵。
多年来,许云飞一直在呼吁发展城市立体交通。在他看来,在发展城市主干道的同时,济南等大城市还应当大力发展高架路和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其中,高架路可以有效解决车流问题,地铁、轻轨可以有效解决人流问题。目前,济南的高架路已经基本形成规模,但还有发展余地;轻轨已经提上日程,BRT的作用正日益显现;经过反复论证,他大胆预言:济南地铁迟早要修,现在应早做规划,否则以后的工作会更被动。“我的家乡杭州市虽然面积没有济南大,人、车都比济南多,但由于目前正在修地铁,市民就感到有盼头,自然限车的压力就轻了不少。”
“城市‘治堵’需要多管齐下。”许云飞分析,除了上文提及的问题之外,国内许多城市交通的微循环还有很大改进余地。比如,次干道和支路密度远远不够,“断头路”多;一些道路的双向间上下班车流量严重不均;不少路口设计不合理,交通信号灯控制缺乏系统性,导致人为堵塞;一些公交车的站点设置、线路、发车频率也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加大次干道和支路密度、设立单行线或变道、对部分节点动“小手术”、改善公交乘车环境、利用智能交通等方面入手,必要时可以通过动态模拟技术进行测试,以缓解眼前的道路拥堵状况。
各地盲目跟风不可取
北京市交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该市道路交通形势非常严峻,截至12月5日,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71.1万辆,不到1年净增机动车70万辆。许云飞认为,北京限车有其特殊性,是“病急乱投医”的临时措施,其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国内大部分地区远未达到限制汽车的时候,各地盲目跟风不可取。
据了解,由于市场疯传明年北京将限制机动车上牌,引发了消费者买车热情的“井喷式”爆发,许多人抢买各种型号的汽车,蜂拥到车管所“先占个牌号再说”。在绿色出行意识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限车限行”政策最终都变成了消费,由此导致了“治堵”政策的短期化结果。对此许云飞提醒,广东前几年曾经对摩托车和电动车进行“封杀”,但由于遭到广大市民的强烈抵制,最后只好不了了之,“前车之鉴不应忘记。”
许云飞同时表示,汽车产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政府轻易不能采用阻碍汽车工业发展的措施。同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人手一辆汽车的情况相比,我国的汽车拥有率还很低,平均20多人才拥有一辆汽车。他认为,考虑到具体国情,我国平均每7人左右拥有一辆汽车比较合理,省会城市平均每4人左右拥有一辆汽车比较合理。
“以济南市为例,近800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拥有120万辆机动车(其中摩托车约占1/3),比例不算高,此时限制为时尚早。”许云飞说,济南今后的交通发展,应该有起码50年的长远规划,注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