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物价上涨只是要素和产品价格的理性回归,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物价上涨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治理物价上涨不可盲目完全采用西医快速祛病,应该中西医结合,短期应注重财政货币政策和价格政策组合,中长期应注重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振虎
我国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创25个月来新高,连续4个月超3%的通胀警戒线。
对当前的物价上涨尚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很容易引发通货膨胀,但还不是通货膨胀,也有人认为目前物价上涨只是暂时的,而且3%只是发达国家的警戒水平,中国要保持9%的GDP增长,应可以承受4.5%的通胀率。但是不管争论如何,不能否认的是,物价已经上涨,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用品上,而且在资源产品和能源产品上也有体现。物价普遍上涨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深入分析物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和找到对策已迫在眉睫。
物价上涨是“内外夹击”多因素造成的,但是合力中各种力量大小有别。要找出真正的“罪魁祸首”没有必要性,也很有难度。很容易看到的是,近来极端气候频发、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升以及农产品通胀预期提高,助推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工业领域也有类似情况。更需要关注的是,当前物价上涨既要看到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作用,也要看到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影响。
导致物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二是货币供应量激增的助推作用,三是国内流动性增强和游资炒作推高物价,四是各种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五是消费者心理预期。当然,除以上因素之外,还有社会总需求增加的拉动因素。
当前物价上涨基本形势判断
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并非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物价上涨,而且在时间和速度上二者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受成本上升推动和输入性因素影响,物价上涨必将成为常态。
长期以来,中国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价格较低,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低成本消费,共同造成了要素和产品价格扭曲,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的物价上涨只是要素和产品价格的理性回归,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物价上涨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各种生产成本上升趋势不会在短期内改变,物价上涨将成为中长期的一种常态。
从国际层面分析,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举债投资兴建公共项目,同时鼓励民间投资,一些国家如希腊、爱尔兰因此而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而且,为了刺激消费,一些国家大量发行货币,实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比如美国。这些经济刺激计划导致货币发行量增加,远远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尽管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实施退出计划,但是短期内对已经预热的经济影响不会很大,很多国际产品价格不会立即降低,近期国际油价、玉米、小麦、基本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显现大幅上涨。
自近几个月价格连续上涨以来,各级政府采取多种临时价格调控措施,农产品和下游产品价格已出现下跌趋势。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增收。但是,也有人对现有价格指数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如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包括房地产价格和其他一些主流产品,被抽样商品在价格指数中的权重不合理的话,现有CPI就不能反映真实的物价上涨趋势。元旦、春节临近,居民消费需求会激增,心理预期也会提高,近期扭转物价上涨趋势压力加大。
治理物价上涨的对策
治理物价上涨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不可盲目完全采用西医快速祛病,损坏机体元气,应该中西医结合。
第一,短期应注重财政货币政策和价格政策组合。
在实施各种短期政策工具的同时,重要的还是要维持内部经济平衡。
1.正确处理流动性泛滥和经济稳定的关系。快速收缩流动性会对正在复苏的经济造成冲击,可能会形成烂尾工程和三角债,也会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率,降低居民收入。分步骤、有节奏地收缩货币供给,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要有效组合,防止国际游资套利,打好“热钱”战役。
2.变“汇”为“物”。截至2010年9月,中国外汇储备总量已达2.6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7.74万亿元,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应量被动增加。将充足的外汇储备变为到国外购买能源和重要金属矿产品储备,置换成黄金等硬货币,甚至进行股权投资,都有利于外汇保值增值、应对通货膨胀。
3.补贴低收入群体。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农村居民为41%,此轮物价上涨的商品大都是关乎百姓生活的一般日常消费品,食物等生活用品价格上涨对其生活影响较大。应提高最低生活补贴标准,直接补贴低收入群体,保持社会稳定。
4.完善农产品交易机制,降低交易成本。应逐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交易机制,对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实行补贴,比如永久性减免过路费、市场管理费等。
5.稳定居民通货膨胀预期。作为经济主体,很多居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都是经济决策者,他们对价格上涨预期升高会直接助长抢购等行为产生。有研究显示,11月北京商品房市场量价均出现结构性上涨,而且超过去年同期水平。稳定消费者通胀预期也是防止物价全面上涨的重要手段。
第二,中长期应注重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长期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点还是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现存制度上的诸多障碍,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顺畅地起基础作用。只有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同时,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价格政策工具弥补市场机制在抑制物价上涨方面的不足。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度依赖资金、劳动和资源大量投入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路子,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办社保,让弱势群体在经济波动时生活有保障。
4.加快汇率市场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采取合理的利率——汇率组合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逐步推进开放资本账户,鼓励对外投资,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5.完善资本市场,拓宽投资渠道。出现造成市场不稳定的投机炒作,关键是游资缺乏获利的投资渠道。因此,依靠单一“堵”的路子不可持续,应营造良好的环境疏导民间资本,完善资本市场,放开民间资本投资渠道,让民间资本真正健康地活跃起来。
(作者单位: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