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金终别大摩 开启“中国式”道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9日 08:20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陆玲 发自北京

   蹭蹬多年,中金与大摩的联姻终于走到尽头。

  12月6日,证监会网站刊登的一则行政许可显示,于今年11月4日递交证监会审核的中金5%以上的股权变更,已于11月26日获得批复。据时代周报记者从部分交易方确认的消息,该笔交易总价约10亿美元,股权出售对象包括TPG和KKR两家私募股权公司,以及新加坡大东方保险和中金现有股东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交易完成后,GIC将成为中金公司第二大股东。

  这应是中金在其成立15周年之际收到的一份最特别的礼物。15年前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起步,经国务院特批,作为中国内地证券行业最成功的合资案例,15年来中金从学习期迈入成熟期。如今合作结束,随着第一、第二大股东相继易主,新PE股东的进入,中金亦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缘尽无奈分手

  15年前,大摩与中金联姻。彼时,建行持股43.35%,中国投资担保公司持股7.65%,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持股7.35%,香港名利集团持股7.35%,大摩持股34.3%,为第二大股东。

  根据大摩和中金双方最初签订的合作协议,大摩向其提供投资银行、直接投资、外汇操作等专业的技术转让与协助,并牵头管理其主要业务部门。成立初大摩将其视为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主要平台,从华尔街调派了大量优秀的专业投行人才,这使中金迅速形成了一套可媲美国际水准的业务标准。据早先参与组建中金的原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时大摩甚至直接提供中金员工到美国培训三个月的机会。“当初刚进中金感觉完全不像是在合资公司,简直就是在外企。”

  1997年,中金成功参与了中国电信(香港)(现中国移动)42亿美元的海外发行。此后,中金几乎从未缺席中国大型企业海外发行:电信、能源、金融、保险、医药、基建、汽车等行业龙头的海外IPO项目,其中大摩参与近一半。

  但这种亲密关系只维持了最初的5年。原本希望把中金发展成为中国业务平台的大摩很快发现,由于中金管理层的强势及“中国的体制问题”,很难实质性介入中金的经营。随着中金在投行业务上的羽翼日丰,并逐渐担当起掌舵的责任,大摩逐渐接受了现实,2000年后逐渐退出了中金管理层,成为纯粹的财务投资人。两年后被员工称为“老大”的朱云来进入中金。双方在薪酬、管理与策略上存在的分歧开始加剧。随着大摩被逐渐边缘化,终于放弃并决定退出。

  2007年,大摩启动出售中金股权的程序。与此同时,成功谈妥与华鑫证券的合作,同年12月9日,双方签订战略入股协议。但之后碍于证监会随之发布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相关规定,大摩不能同时在中国持有两家合资公司的股份,即参股华鑫就必须退出中金。

  去年末,大摩重新启动了因2008年金融危机而耽搁的股权出售。5月,证监会正式受理了中金公司股权变更申请材料;11月8日,证监会收到中金的正式股权变更申请;11月26日出售中金股权事宜获批。据《财经》报道,此次股权转让交易,李剑阁及中金高层皆深度参与该交易案,而大摩仅有少数高层参与中金股权出售项目。对于这桩历史性的婚姻,曾任职过大摩首席经济学家的谢国忠有句经典的评论:“大摩拿了生意、误了战机。而中金独立运作很成功,现在不比任何国际投行差。”

  15年来,在A股和中资企业海外IPO中,中金总承销金额分别达6460亿元和924亿美元(截至今年10月份),占A股和中资企业海外IPO总融资金额的36%和40%,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于其他境内外投行。

  中金谋划转型

  随着股权问题的解决,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投行开始审视自己的发展路径。

  今年10月以来,中金陆续开始了全球各地15周年的庆祝酒会,这被理解为中金进一步寻求国际化的标志。此前,中金分别于2005年在美国、2008年在新加坡、2009年在英国设立全资子公司。

  今年10月,中金参与了物流仓储企业普洛斯的30亿美元IPO项目,这是新加坡市场自1993年以来最大的IPO。11月,中金又与工银国际一起参与了通用汽车的231亿美元IPO,这是中资机构首次参与美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IPO。“其实中金现在是两条腿走路。”据接近中金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正如中金成立15周年晚会上提出的理念:植根中国,融通世界。”

  过去数年,合资券商的身份使中金一度无法获得全牌照。随着股权问题的解决,这家贵族券商开始谋求更多的转型。2007年以来,中金开始重视增加零售经纪业务的份额。2007年下半年,中金开始筹建零售业务部门,目前在中国拥有15家营业部,今年3月也拿到了自营业务牌照。“随着创业板的开启,中金成立了专门从事中小企业承销业务的部门,目前中金有30多人的团队在备战创业板。”据上述接近中金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金也在考虑信托方面的业务,以求尽快完成业务线的布局。

  为此,中金在中层管理人员上做了一些调整。在股权转让的关键时候,以其首席经济学家哈继明博士的离职为转折,中金一度经历了短暂的阵痛。当时,随着供职中金12年半的中金投行部董事总经理贝多广重回摩根大通,高挺等一批中金公司核心骨干纷纷离职。“中金公司的宏观与策略研究人员都快要走光了。”但中金一位高层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可以肯定的是跟大摩没有关系。”时代周报记者也注意到,在近期的中金人才外流高发时期,大摩并不在“挖人”的同行之列。如一位中金原员工所言,“两家之间还是有一些纽带,虽然有竞争但也时见默契。”

  对中金来说,PE的进入与大摩等传统的金融机构肯定不同。“作为纯粹的财务投资者,他们看重的是以中金为平台,能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中获取更大的价值。”此前,安邦咨询高级分析师贺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在中国最常见的退出渠道便是上市。”但据上述接近中金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金上市应该还早,很多问题仍需要理顺。

  今年8月份,中国建银投资将其所持占比43.35%的中金股权正式划拨至中央汇金公司。自此,汇金成为中金的第一大股东。汇金公司目前还控股银河证券、申银万国证券、中投证券,参股国泰君安证券。证监会“一参一控”政策,汇金虽有政策豁免的3年期限,但其后的整合亦是浩大的工程。

  大摩深耕中国

  对于大摩来说,离开中金是无奈的选择。

  “很多人将其简单归咎于文化的冲突,其实这过于表面。如果不是只能参股一家公司的规定,中金对于大摩来说最起码是一个很好的财务投资对象。等中金上市了,大摩也会有很好的收益。”一位接近大摩的投行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中金股权交易获批的同时,华鑫证券股东之一的飞乐音响公告称,华鑫将出资6.8亿元与大摩成立合资投行。据悉,新成立的大摩华鑫证券将从事投行业务,而原先华鑫证券的投行团队将平移至新公司;华鑫证券和大摩将分别派出人员担任公司高管,目前两家股东的筹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相较中金,其新合作伙伴华鑫证券对于大摩来说更“门当户对”,起码更容易让大摩在中国获得话语权和立足点。据媒体报道,接洽华鑫之前,大摩曾经跟一家位于中国西部的券商商谈设立合资券商一事,其中,为了确保能够在合资公司中获得绝对的支配地位,要求在合同中写明,将来在中国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大摩将收购合资公司剩余股权,持股比例可达到100%。

  而此次大摩在出售中金股权完成后,有说法称其拟出资40亿元人民币,从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手中收购华鑫证券1/3股权,大摩同时要求拥有华鑫证券董事会半数以上的董事席位,以获得华鑫证券的实际控制权,但大摩对时代周报记者为此的求证“不予置评”。

  除了与华鑫证券成立合资投行,大摩也在积极构建其参与期指的通道。华鑫证券控股的华鑫期货即是很好的通道。据悉,目前大摩与华鑫期货已经在市场研究、技术系统、人员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业务对接。

  与此同时,大摩首个人民币基金近日落户杭州,这也是其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个人民币基金。今年初,大摩与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宣布将中国总部落户浦东,而华鑫证券的总部也设在上海。大摩董事会主席麦克曾表示,全球发展最重要的是本地化,必须融入当地的经营环境,尽量做到中国本土公司所能做到的一切。大摩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孙玮介绍称,新增的中国总部将开展业务咨询、资金管理等金融业务,计划在未来四年内将中国总部员工数扩大至 1000人。

  合资券商困局

  与15年前相比,合资券商的格局已经截然不同。

  2010年11月9日,国联证券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设立合资证券公司获得证监会批准。合资公司被命名为“华英证券”,主要从事内地股票融资和上市增发等。国联证券持有华英证券67.7%的股份,RBS持有华英证券33.3%的股份。11月29日,证监会公告称,已受理第一创业与摩根大通(JP Morgan)设立合资证券公司的申请。

  随着摩根士丹利和华鑫证券的正式“联姻”,以及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国联证券的“携手”,中国资本市场的合资券商目前已有9家,分别为中金公司、瑞银证券、高盛高华、华欧国际、海际大和、瑞信方正、中德证券。

  中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推出之后,对于国际投行而言,成立合资券商能分享中国资本市场高速成长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目前随着国际板开闸在即,合资券商在中国有了更大的空间。

  但如何在这个市场上抢得更多的蛋糕,合资券商并不能如之前轻松。Wind资讯显示,截至今年12月1日,首发主承销商中只能见到4家合资券商的名字,分别是财富里昂证券、瑞银证券、瑞信方正证券和海际大和证券。而往年合资券商中表现亮眼的高盛高华却“颗粒无收”。

  合资券商发展不如意者,多因中外股东对发展目标存在分歧。如某券商负责人所言,中方股东希望通过合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而外方股东则希望借助合资方式先进入中国市场,难以找到共同利益的结合点。

  经过15年在中国的辗转,大摩和华鑫的合资投行能否迅速打开新局面也是个问号。湘财证券策略分析师陈刚担心:“就目前的股权结构看,华鑫证券和大摩成立的新投行,其背景仅仅是上海地方金融机构,而当年中金因为有汇金公司背景,因此在获得央企IPO资格上更有便利,而新投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不清楚;目前华鑫证券的保荐人资格并不多,未来怎样去获得更多的保荐人资源,亦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