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品油定价机制谋变 缩短窗口期成重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 04:50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秀强

  时隔一年半,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终有新动向。

  据参与成品油定价方案修订的专家透露,“22天调价周期和4%国际油价调整幅度是本次调整的重点。”

  相对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体系而言,“缩短调价周期”无疑是一次微调,真正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成品油定价体制,仍需做“大手术”。

  对于新价格方案何时能够出台,目前尚无明确时间表。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12月6日接受采访时亦称,“新机制能否在年底推出仍很难说,但市场化、与国际零时间接轨是最终方向。”

  2009年5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22天+4%”的价格公式应运而生。在此价格规则下,国内油价调整异常谨慎,先后经过5升4降9次调整。

  虽然较改革之前,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幅度和频率大有改观,但因投机、抑制通胀等因素影响,上述过渡方案常常不能按“22天+4%”原则运行,方案的有效性日益遭受市场质疑。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说:“之所以设定22个工作日,目的是避免国际市场油价剧烈波动导致国内油价频繁调整。经过一年半的运行,我们发现国内油价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时间较长,弊多利少。缩短调价期限是此次体制调整的重要内容。”

  按照现行价格机制,我国成品油价格选择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为什么选择与国际原油接轨,而非与国际成品油接轨?选择何种国际原油作为调价基准?调价基准能否顺势调整?

  与缩短调价期限相比,上述问题更为迫切和关键。

  业界建议接轨国际成品油价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选择与国际原油价格间接接轨,而非与国际成品油价格接轨。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解释称:“如今国内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企业成本和国内成品油价格受制于国际原油价格。这也是选择以国际原油价格为基准的原因之一。”

  不过,中石油价格管理人士对此有另外说法。

  该人士说:“选择以原油价格为基础间接接轨,市场化程度降低。定价机械、滞后、过于透明,与国内市场消费有不相适应的现象,同时也刺激投机等活动。以原油成本为基础定价,仍然没有直接体现市场机制。原油价格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成品油市场供求。”

  其主要观点是,成品油是石油的最终消费品,直接决定原油需求。在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落往往由成品油供求引领。因而,以原油价格制定成品油价格,有可能偏离实际市场运行情况。

  “市场机制要求自主灵活的定价管理,及时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情况。当前,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资源的客观要求,与政府定价之间矛盾依然没有完全化解。”上述中石油人士说。

  俄原油或动摇当前参照基准

  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所参照的国际原油基准同样面临调整。

  目前,国内成品油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价格变化作为基准。选择什么地方的油品作为基准,直接关系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化。

  普氏能源资讯亚洲商务拓展总监华大威表示,中国从世界不同地区进口原油,必须选择不同品类的原油作为基准。布伦特是低硫原油,代表西非等国家进口的原油价格;迪拜是高硫原油代表中东原油价格;辛塔是中硫原油,代表印尼的原油价格。”

  除上述三个油品外,俄罗斯ESPO原油作为新油种,其价格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华大威说:“ESPO原油有可能在亚洲市场取代阿曼原油,冲击迪拜原油,并有可能成为亚洲基准油。”

  ESPO原油产自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因通过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运输管道(缩写“ESPO pipeline”)输送而得名。

  公开消息称,中俄原油管道2011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在今后2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每年向中国出口原油1500万吨,约占我国石油进口量的10%。

  中国原油进口成本将因俄罗斯原油的进入而改变,国内成品油定价所参照的基准或有必要顺势调整。

  华大威认为,中日韩等国邻近俄罗斯,完全可能进口ESPO原油代替从中东进口高硫原油。目前,俄罗斯ESPO原油每天出口韩国、日本约30万桶。

  根据普氏能源资讯统计,ESPO原油现在产量为30万桶/天,预计到2011年为60万桶/天,2012年达100万桶/天,最终达到150万桶/天。

  华大威表示,“产量达到60万桶/天时,ESPO有可能成为新的亚洲基准。如果ESPO成为新的基准价,那么中国发改委应该考虑把ESPO放在大盘子里,构成中国成品油价格的参考。”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