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扬:稳健货币政策将因时而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7日 02:15  第一财经日报

  明年全年GDP增速预计在9.5%左右

  周小雍

  1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重要信息,2011年中国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分析人士如何解读这一政策转向?近日在“2010中国财富管理论坛”间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

  稳健并非紧缩

  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中国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如何解读这一政策转向?

  李扬:中国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严峻的通缩压力,中国开启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况而言,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之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提法一直延续,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变化,政策也不断微调。直到2008年,中国为应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历史沿革显示,在“稳健”的名目下,既有紧缩的货币政策,也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这个角度讲,就没有必要对“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的学术层面的探讨。我个人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更多层面上是表达了中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坚定的立场,希望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运行的意愿。

  日报:本轮欧债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和波及了整体国际经济形势,中国受到哪些影响?

  李扬:我认为目前政府提出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多的是要应对国际环境的不利因素,应对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热给国内价格水平带来的冲击。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呈现出不对称现象,发达国家出现通货紧缩,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则出现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膨胀。我国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直接的意思是从过去适度宽松的态势下改为相对收紧。

  10月份我国高达5190.47亿元的外汇占款,创下2008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数据。这充分反映出美国国内经济调整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对全世界各国产生以邻为壑的恶果。中国就是要通过政策的调整应对,把对中国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

  我认为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公布后,今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具体操作方向还是会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风向不断做出调整。未来如果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继续实施,预计我国相应采取量化紧缩的政策也会是合理的反应。

  “类金融化”等因素成通胀推手

  日报:目前通胀压力引人关注,你如何看待中国现阶段通胀的推动因素和治理措施?

  李扬:中国的通胀问题非常复杂,是多方面因素和力量博弈的结果。从总供求角度看,自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延续高储蓄、内需不足的态势,呈现出以高投资、高出口来平衡高储蓄的格局,在此格局之下,是不应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

  但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涉及到实体经济的供需关系、大宗商品定价的类金融化,以及市场结构等三个层面。目前供应和需求的对应关系,不只是体现在总量上,还有结构、区域,以及不同时期的差异。回顾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在总体上供应大于需求的情况下,曾经出现过三四次的物价上涨情况,都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因少数产品的供求关系失衡造成。

  而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国际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价格暴涨,通过贸易渠道输入传导至国内,导致国内相关上下游产品价格恶性上涨。

  物价走势也出现新的情况,不是单边上涨,而是暴涨暴跌。石油、粮食、猪肉等特定产品的价格在一定的周期内,不是呈持续上涨的趋势,而是呈现剧烈波动的趋势。这些情况已不能用总供求关系基本框架来分析。

  日报:今年国际流动性泛滥的趋势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这种状况能否得到有效解决?

  李扬:目前“类金融化”因素对物价变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实体产品的交易格局越来越接近金融产品,有类金融化的趋势。参与交易的主体既不是产品的生产者,也不是产品的需求者和消费者,而是金融机构。价格的变动常常取决于资金的流动方向,这在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动中已较为清晰。从今年开始,这方面因素对我国国内的影响已经充分显示。由于国内金融因素的参与仍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基本上就是资金的流动和炒作,因此对今年物价走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怎么解决?目前从国际经验观察,仍然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金融因素的渗透会使得市场运行更有效率,因此不能完全杜绝金融因素的介入。但其带来的坏处则是价格会脱离实体供求关系,这个因素在今年特别明显,国际流动性的泛滥诱使我国国内的通胀问题更加复杂化。

  第三个层面,是整个市场的结构要继续完善,包括参与者、交易规则、标的物、交易程序和机构的代表性等等。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造成对物价的推波助澜。一定要在市场现有结构上进一步进行体制改革。这个问题很早就已存在,在这次通胀中再次暴露出缺陷。

  明年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通胀可控

  日报:你对明年的通胀压力和经济增长形势怎样预判?

  李扬:明年中国经济总体增长态势应该是较好的。据社科院研究小组预测,明年全年GDP增速预计在9.5%左右。据国际和国内主要机构预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也将维持在8%左右。这是非常良好的态势,因为从全球经济的视野来看,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目前通胀问题是由国际、国内、货币政策、实体经济、总供求、市场结构等诸多因素和力量博弈的结果。我认为明年的通胀压力可以被控制在有效水平。今年的物价上涨水平不太合理,如果不考虑价格改革的因素,由类金融化等因素推动的物价水平很容易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形,就市场因素而言,价格整体继续飙涨的潜力不大。整体市场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并不支持物价继续上涨。

  日报:对未来的货币政策调整有何建议?

  李扬:基于以上的分析判断,我更愿意将本次货币政策的操作解读成是着眼国际情况,应对美国货币量化宽松采取的措施。我的建议是,如果接下来一段时期国际环境不发生剧烈的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继续保持稳健,短期内不需要采取特别过激的措施。“稳健”的含义就是看准时机,因时而异的变动。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