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志勇观察:回归常态不应仅体现在货币政策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3日 00:04  中华工商时报

  秋去冬来,阴晴圆缺。

  其实经济也是这样,股市、楼市等等也都有这样的表现。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显然不是常态。早在今年的3月,笔者就在“志勇观察”中明确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将结束,回归常态将是中国经济发展中考虑的重要问题。

  显然,实行两年的“适度宽松”,近一段来在货币政策有着明显转向的大势下,“回归常态”已“跃然纸上”。从“适度宽松”到“回归常态”,其实已表明我国的货币信贷政策转型已经悄然启动。虽然在宏观经济层面还没有结束“适度宽松”,但在控制流动性、抑制通胀所采取的一些手段,都在向预期强化货币政策转向的轨道上发展,很可能很快将正式回归稳健。这一点,在近一段时间很多关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政策中不断明朗。日前,央行一位副行长已在公开场合有了明确的表示:“目前,中国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根据新形势央行将进一步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等工具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

  同时,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购进价格指数(PMI)创28个月来新高,输入型通胀压力仍处高位,这进一步增强了加息预期。年底前是否有加息的可能,现在也变得更加敏感。

  这里,笔者只想说明的是,在笔者看来,“回归常态”不能理解为是货币的紧缩。“适度宽松”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临时政策,是一种刺激政策。刺激过后,回归常态,显然是正常的。我们应该看到,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到2008年,央行一直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在笔者看来就是一种“常态”,“常态”也体现了一种灵活性和针对性,这可能是根据实际时“宽”时“紧”。

  货币政策走向近一段以来,变得更加敏感。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要召开,对整个明年宏观经济走势,都将在这次会议上有所呈现,而这一段的央行及一些舆论的“提前通气”,其实也在透露出明年货币政策的整体基调。

  虽然货币政策敏感,但货币政策毕竟还只是众多政策走向中的一项。显然对明年的经济整体来说,还有财政政策及其它宏观调控政策。近一段以来,有这样的一些“提前解读”:明年中央可能采取“双防”,即防通胀、防经济下行,还有说“双保”,即“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但在笔者看来,“回归常态”,这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而“回归常态”,还不应仅仅体现在货币政策上。

  客观地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刺激政策,也不仅仅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产业振兴计划、家电下乡、强制的政府干预或扶持等等,当然,这些“共渡难关”的办法和措施都是有效和及时的,但也不能回避,在执行中也同时暴露了很多问题和违背市场经济本质的做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中,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倒退”。尤其是在资源配置上,有违背市场原则的做法。该需要通过改革的如何进一步地深化改革,等等这些,其实都在预示着很多重要的“回归”。

  刺激政策所带来新问题,必须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由市场来解决的问题必须要由市场来解决。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垄断问题,在刺激政策过程中,不是解决了,而是变得更加“强大”。这也同样需要“回归常态”。这个常态,就是坚持市场取向的坚定不移。

  当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成果,在不断地告诫和提示我们,只有切实推进改革,搞市场经济,才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除此别无选择。

  由此,“回归常态”绝不能简单理解,不然,无法实现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