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预计:11月份CPI涨幅或达年内顶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 05:31  金融时报

  记者 庞东梅

  在国家一系列稳物价政策的调控下,近期全国各地的蔬菜价格开始出现明显回落。领涨10月CPI的蔬菜价格出现下行趋势,将会给11月CPI带来何种影响?11月CPI涨幅究竟会如何呢?

  记者从诸多机构了解到,大多数机构预计11月CPI涨幅仍将超过上月,再次刷新年内最高纪录。也有专家表示,近期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在国家的调控下出现价格回落,11月份CPI涨幅虽将超过上月,但是涨幅并不会太大。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11月CPI同比上涨4.8%左右,较上月上涨0.4个百分点。统计局50个城市主要食品旬度价格变动数据显示,11月中上旬食品CPI环比将延续10月的上涨态势:食品价格出现了普涨格局,其中植物油、蔬菜、鸡蛋和猪肉涨幅居前。商务部周度数据显示,11月中上旬食品价格同样出现了普涨格局,其中猪肉、白糖和植物油等食品涨幅居前。因此,从各部委数据来看,11月食品CPI环比将继续为正。从历史数据看,11月食品CPI环比与10月没有明显的关系,但根据部委检测数据预计,11月食品CPI环比大约在1.4%左右。对于非食品价格,2001年以来,非食品CPI环比一般较10月小。预计11月非食品环比将在0.3%左右。

  中金公司发布的报告也显示,由于11月前三周食品价格周环比涨幅缩小,预计当月CPI同比上涨4.8%,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瑞穗证券报告也显示,目前通胀压力仍在加大,结合商务部及统计局发布的食品数据分析,判断食品价格仍在上涨,预计11月CPI同比增长将达到4.8%,再创年内新高。

  从诸多机构的预测中,可以看出,11月CPI涨幅超4.4%,但是不会超过5%已经成为基本的预期。

  对于11月份CPI是否会是年内高点,一些专家表示,随着12月翘尾因素的消除,以及“国十六条”效果的逐步显现,当前我国已经基本稳定了通胀预期,因此很多专家预计11月CPI很有可能为全年涨幅的峰值。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11月CPI会达到年内顶峰,不过因为最近蔬菜价格向下趋势明显,该月CPI不会比10月高出太多。

  针对不断上涨的蔬菜等农产品价格,我国出台了诸多稳定物价措施,一方面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临时补贴,增加农产品供应;另一方面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和大力打击市场上出现的“囤积”、“倒买倒卖”、“哄抬物价”等违规炒作行为,此外还提出必要时还将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粮食局等部门加大粮、糖、油储备投放,每周定期向市场投放国家政策性粮油,诸多举措对于稳定蔬菜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蔬菜价格尤其是绿叶蔬菜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比如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大白菜价格出现了大幅回落。从期货市场来看,棉花等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回落,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籼稻价格也在回落。这些都反映出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

  11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作出修改。修改后的规定草案将相互串通、恶意囤积、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以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作为惩处重点,加大了处罚力度。这一措施的出台,显示出我国加大运用法律手段打击不法行为的决心和力度,由此也看出,今后调控仍是“重头戏”。这一政策信号的释放,对于抑制农产品市场上的非法炒作行为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前期农产品价格暴涨除了成本上涨之外,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投机炒作影响,对投机的打击,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回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预计,在投机炒作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后,价格回落是肯定的,12月CPI涨幅将回落至4%以内。

  基于对目前通胀预期增加的判断,市场上出现了是否该采取相关政策来抑制通胀预期的争论。

  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分析,这次通胀预期与上次有几点不同,控制这次通胀预期并不比上次困难,也不必采取停止放贷、停止新开工项目等手段。她说:“首先,目前我国经济并没有过热迹象;其次,虽两次同为食品因素带动,但上次是粮食和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这次上涨较多的没有主要产品;最后,能源价格上涨在前次通胀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近几个月CPI节节攀高的背景下,10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对部分金融机构实施了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专家指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于管理通胀预期、稳定资产价格和平缓实际负利率将发挥作用,释放出我国管理通胀预期的决心。

  出于11月CPI继续上扬的预期,市场大多期待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发挥作用。专家称,对于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视情况而定,取决于经济发展态势和前期政策效果。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一直是宏观调控的方向。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