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雁冰 师同 肖欣欣
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定价格措施后,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再次出手稳定物价。
“当前的通货膨胀预期是严峻的事实,而且10月份的CPI超过4%,根本原因就是国内货币流动性问题。”当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多的货币流动性要想办法进行疏通,应该采取适当偏紧的稳健货币政策,同时明年货币政策要加大跟进。”夏斌强调。
同时,夏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临时性行政管制措施是迫不得已的,并不代表改革的方向。资源价格改革、汇率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回避。”
专家们认为,国务院于上周连续宣布的抑制通胀的措施表明,目前所采取的方法是温和的,而且是局部针对性的。
国务院下发稳定消费价格的通知后,各地区也纷纷出台措施加强储备,以备应急需要。农业部也要求各级农业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保种保供”,尤其是“菜篮子”产品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种足种好和有效供应。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在分析10月份数据时表示,这次价格上涨还是一种结构主导型的价格上涨,CPI的上升主要受食品涨价推动。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认为,“到目前为止,CPI的上升主要受食品涨价推动,而非食品价格与‘核心’通胀率依旧平稳。今年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尤其是蔬菜,因此蔬菜价格在过去几周内大幅上涨。此外,柴油和运输成本的上涨导致其他农产品出现涨价。”
“结构性通胀”这一说法,以及国务院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平抑物价措施,尤其提到“必要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的措施”,似乎正好复制了2007-2008年的一波通胀调控。
过去10年来,我国形成通胀的原因主要都是受食品价格的推动,最明显的是2007-2008年间的通胀,主要原因在于2007年猪肉供给下降,使得猪肉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上涨。
此后,商务部、农业部等相关部委,通过养猪补贴、供应链管理,加强了对猪肉等主要产品的储备,逐步把价格回调至合理水平。
与当下的情况相仿,2007-2008年的一波通胀中,政府同样采取了抛储、价格管制等行政手段,以及加息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手段。不过,在经济全面过热的背景下,2007年底信贷规模也大幅收紧,有两个月甚至冻结放贷,同时伴随着房地产调控措施和对新投资项目的严格审批。
在这一波物价调控中,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行政干预等等手段已经陆续出台,市场紧缩预期日益加强,但全面紧缩政策是否来临,显然要看目前的措施在短期内能否有效平抑物价。
对此,汪涛表示,“政府似乎并没有将近期通胀上升视为总需求过剩和经济普遍过热的迹象,我们认为政府不太可能全面收紧宏观和货币政策。不过,通过近期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使货币政策逐渐正常化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必要性。”
汪涛认为,“政府对于必要情况下直接干预价格的承诺并不意味着会立刻出现大范围的价格管制。这种声明可被视为应公众需要而承担的一种责任,多数关键大宗食品和生产要素价格都尚未出现需要实施直接干预的那种大幅上涨。”
不过,与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海啸导致国内通胀压力消除不同,专家们认为,本轮通胀周期的持续时间和调整难度将更大,很难依靠2008年外需突然下滑的途径来消除,必须通过内需的调整来遏制通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