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粮等将入局收储领域 分权中储粮利于多元竞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2日 08:42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郭锦辉

  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背后,监管力度也在升级。

  11月11日,国家粮食局发文表示,计划引进中粮集团、华粮集团、中国中纺集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等企业进入中央储备粮代储领域。此外,粮食类、油脂类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均需单独申请。

  今年夏粮收购,国家确定中粮、华粮两大集团都已经参与粮食托市政策收购。对新入局者的再度放开表明,收储领域的多元竞争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作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载体,中储粮并没有真正发挥好该项作用。不仅如此,在粮价的上涨过程中,中储粮反而被认为涉嫌参与“助推”。

  实际上,中储粮近年来的发展被很多人视为从“大粮仓”向“大粮商”转型。由于拥有财政补贴的政策红利、容易的银行贷款、庞大的仓储网络和巨大的粮源,中储粮在经营性活动领域的扩展使其成为粮食加工企业的“众矢之的”。

  一边是中储粮的“失职”,一边是通胀压力高企,为了整治粮食流通市场的乱象,抑制过快上涨的物价,监管部门的大棒不仅挥向一般的投机违规企业,还指向了中储粮等具有政策调控作用的主体。

  11月4日,国家粮食局发文提出,对中储粮直属企业违反国务院有关要求,从事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商业经营活动,要加以制止,责令改正,予以警告。

  11月12日,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发布“关于修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移库玉米?竞价销售交易细则》的通知”,强调“超过合同规定时间货物仍未运出的,中央财政将停止拨付利息费用补贴”。

  从国家的一些列举措看,虽然目前中储粮仍是国内政策性粮食收购和粮食市场调控的主体,但一家独大的格局正逐渐被打破,未来更多央企将加入到粮食收储的过程中。随着粮食收储多元竞争格局的加速形成,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现行粮食托市收购体系的完善也将成为必然。

  不过,粮食托市收购主体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托市收购政策一定要改变。随着竞争的激烈,粮食收购市场的“争抢”也许还会发生,但竞争却给了农民更多的选择机会,这对农民有好处。

  在粮食托市收购市场份额被重新瓜分的同时,趁机从粮食市场获取一杯羹的还有外企。例如,当前益海嘉里集团一方面通过租赁地方基层国有粮库的仓容,提高其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加快建设粮食加工企业,在中国打造完整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竞争者的引入虽有必要性,但大豆产业的“前辙”提醒,粮食托市收购必须由国企主导,而决不能旁落到外企或者私企手中。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