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破石油行业的寡头垄断,没有民营企业的充分参与,“油荒”就会年年上演
【背景】自9月中旬始就露出苗头的柴油供应紧张,如今愈演愈烈。近日,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柴油荒”。
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南部已有2000多家民营加油站因缺油而停业,而在浙江、江苏、湖南等地,不少加油站已实行限量加油。
对这次“柴油荒”的原因,众说纷纭。诸如需求飙升、国际原油价格攀升、炼油厂亏损减产等。甚至有说法称,一些地方为了节能降耗,拉闸限电,结果诸多企业为确保生产,不得不大量购买柴油,用来发电,造成了“柴油荒”。
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巨头称,它们已为缓解柴油短缺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依然难逃“幕后推手”的指责。这两家垄断央企被指联手制造市场紧张气氛,借机推高油价。
此轮“油荒”,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近年来,“柴油荒”屡屡发生,其背后有何制度根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炜瀚认为,“油荒”的直接诱因是中国对民营企业组织原油进口的政策歧视,从根本上看则与石油经营的寡头垄断体制密不可分。如不能打破垄断,不能让民营企业充分参与竞争,“油荒”可能会年年上演。
中国现有政策规定,对原油进口实行配额管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民营企业进口原油按所获配额严格执行,而对中石油、中石化等,进口原油时实际上是“自动配额”,不受配额限制。这抬高了民企进入石油产业的“门槛”。
事实上,当石油产业链上游被庞大的央企、国企控制后,“下游的准入无论怎样放开,都不可能有接近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就导致一旦供给短缺,市场缺乏能力迅速反应,并尽快增加供给。
王炜瀚分析说,“油荒”背后,更深刻的原因是,政府依然习惯于用计划体制的思路管理经济。这令政府对非国营企业进入能源市场,“不舍得、不愿意,也不放心”,反而把市场供应的安全、国家能源的安全系于国企、央企。
“可以说,在整个石油产业,如果没有民营企业参与竞争,就永远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场,也不可能有健康的石油行业,‘油荒’的悲剧就会年年上演。这并非危言耸听。”王炜瀚如此分析。
目前石油行业内部,某些垄断性国企也在呼吁“市场化”。对此,王炜瀚指出,这并非是真正的“市场化”,而是一种“庸俗”的市场化,其实质是继续维持垄断格局,并摆脱政府的价格管制,巩固其垄断利益。
王炜瀚并不赞同“国际油价推高国内油价”的说法。他认为,目前国际油价“并不高”,并不能把国内“油荒”或炼油企业的亏损全部归结为成本的上升。在他看来,“油荒”的根源是国内市场的封闭。这种体制性、政策性的封闭,造成了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难以逾越的鸿沟,国际上的供给因此难以“流进来”,从而降低国内油价。
王炜瀚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油荒”,必须打破行政垄断,把“非公36条”执行到位,逐步降低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市场的门槛,让成品油的进口和生产实现充分竞争,最终让市场形成自发的补给力量。■
(财新实习记者 游五岳 记者 刘志洁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