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储粮自卖自买被指粮价推手 定位尴尬转型遇红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 06:13  南方都市报

  昨日,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2010/2011榨季第二批国家储备糖投放公告》发布,决定将20万吨中央储备糖以竞卖形式投放市场。与第一批不同的是,此次三部委特别要求,竞买成交方应按照规定及时提货,如违反规定将取消储存或竞价资格。

  通胀压力高企,国家多部委正采取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对于投机违规企业则加大监管力度。严管的大棒不仅指向市场,中储粮等具备政策调控作用的主体也在其中。近日,国家粮食局发文,禁止中储粮直属企业“从事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商业经营活动”,并引入更多主体进入中央储备粮代储领域。

  有粮食行业企业负责人表示,中储粮转型“粮商”所开展的一些业务对行业的冲击很大,半官半商的属性,使得中储粮和其他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储粮旗下企业的自卖自买行为加剧了粮价上扬,“一些经营性业务不是不可以做,但撞在通胀的关口上,中储粮还过于追求自身效益,受到严管也是应当”。

  粮食局施压中储粮

  此次储备糖入市和一个月前的第一次投放情况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注意事项中增加了一项要求。显然,政府意识到,要督促储备粮糖进入市场才能平抑物价,而不是在仓库里“转圈”。而在这一点上,“提醒”针对作用最大的当属中储粮。

  11月11日,国家粮食局发布新修改的《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中,还赋予中粮集团、华粮集团、中国中纺集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等企业申请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此前,这是主要是中储粮的地盘。

  粮食局打压中储粮的消息一时间令业界哗然。东方艾格粮食行业分析师马文峰表示,这不是粮食局对于中储粮的打压,而应该是正常管理。据其介绍,国家目前力控粮价,而中储粮下属企业却不乏粮不出库、坐等粮价上涨的行为。据其介绍,中储粮的一些旗下子公司通过出库粮拍卖自卖自买,将粮食卖给自己的分支机构,粮不出库,钱直接到手。

  中储粮一时间被千夫所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价格推手”。就此,昨日记者多次拨打中储粮相关负责人手机未果。今夏以来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中储粮以及其他收购主体一度出现抢购粮食的乱象,价格不断被推高,一些大型加工企业曾告诉记者,粮价涨得厉害,他们也不得不在原料采购中采取观望态度;另外,今年7月上旬国家粮食局曾在上报国务院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中储粮对粮价上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粮仓”转型“粮商”中储粮定位尴尬

  近年来,中储粮实际上在走转型的道路。早在2008年,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就对“粮商”和“粮仓”有自己的注解,他认为,建设好“大粮仓”是为了有效地调剂丰歉余缺,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当好“大粮商”则是充分发挥中储粮的规模、网络等优势,进一步搞活粮食流通,组织好产销之间的链接。此后中储粮的一系列扩张动作也让业界越来越认识到,中储粮要从“大粮仓”转型“大粮商”。

  这无疑是其他粮食企业的梦魇。“财政补贴的政策红利,容易的银行贷款,庞大的仓储网络,巨大的粮源,哪个企业都做不过中储粮的”,一大型企业负责人表示,中储粮加入竞争,市场格局必然重构。对中储粮转型的批评声音早已有之,中储粮内部人士也曾做过辩解,称中储粮的政策性与经营性业务是分开的,其贸易经营业务并不享受国家专项补贴。不过这种说法并不能打消业界疑虑。也正因此,中储粮此次受压,让其他企业松了一口气。

  不过,马文峰则表示,“此次恰好撞在了通胀关口上,如在稳定的宏观环境下,中储粮不会受到此记重拳。”其预测,随着宏观环境趋稳,中储粮其他经营性活动的限令可能被放开。据统计2008年年底中储粮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已达53家,涉及大米、面粉、玉米、油脂等。有消息指,中储粮经营性收入几乎能占到总收入的一半。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