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大地:气荒之忧过于夸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7日 00:53  21世纪经济报道

  尹一杰

   继国内“柴油荒”后,接下来是否会暴发大规模“气荒”的话题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1月12日,继浙江、上海、四川、重庆、湖北、江西等地天然气的价格先后上调后,中国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城市——北京举行居民用气价调整听证会。这也是5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提高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的通知》之后,城市居民用气价格调整依法进行的后续动作。

   作为2007年11月以来,国家发改委针对天然气的首次调价,推动这一轮气价调整的原因何在?它又将会给中国的天然气市场供需带来怎样的影响?每年大规模暴发的“气荒”现象还会不会重演?

   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原能源研究所所长、高级顾问、中国能源研究所理事长周大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周大地称,“气荒”并不是导致天然气涨价的原因,随着国内用气量的逐步增大,国内天然气的来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国际上引进天然气是促使天然气调价的主要原因。

   大规模进口导致成本攀升

   《21世纪》:很多人认为国内天然气供不应求是导致此次调价的主要原因,“气荒”成了燃气价格上涨的“替罪羊”,对此,你有何看法?

   周大地: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气荒”并不是调价的主要原因。

   天然气作为优质能源,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尤其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天然气的需求还会逐步扩大。

   我国现在进口天然气的发展速度很快,目前西气东输这条管线面临着大量引进中亚气的任务,未来计划要进口300亿立方,第一阶段要达到100多亿立方,这个在中国的天然气的供应当中占到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现在,国产气不到1000亿立方,商品化的天然气也就800多亿立方,而且真正达到长输管网要求的过去不过200多亿立方,因此,我们需要大量进口天然气,而从国际上引进天然气就势必会造成成本的增加。

   一旦国际进口的气源进入管网,就得有人买单,而且我们也很难分清,那一部分是国产的,那一部分是进口的,所以需要制定一个平均价,并且慢慢地协调一致。

   过去中国可以自己按着生产成本计算,但从进口渠道来讲,别人的生产成本是多少我们是管不着的,只能根据协议价格买入,而且协议价格还会随着国际价格变动产生浮动,因此,从价格方面来讲,如果国内的价格保持不变,那么中国大规模进口天然气的工作就很难进行。

   所以,现在如果不对天然气价格做出调整,不制定一个可以随着天然气来源价格变化而变化的价格机制,那么新的(天然气)来源就很难进入中国市场,即使和其他国家签了协议,但在国内没人买单,国家就会赔上几十亿,甚至几百亿。

   《21世纪》:在我国,与石油相比,天然气长期以来的价格都偏低,由此导致进口天然气与国内供气之间价格倒挂矛盾突出,因此,此次调价是否是中石油等油气供应商将上游矛盾转移至下游的曲线补缺?

   周大地:任何经济活动中,每个环节都会涉及到财务成本和利润,中石油、中石化作为国有资产控股的上市公司,它们也需要经营,经营就得核算成本,它们不可能长期对用户进行补贴,我们不能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不能从用户的角度简单地看待涨价问题。

   有人总是说一出现短缺,就是有人在制造调价的条件,不是。我们在现在这种市场条件下,这种短缺反映的是经济关系没有调整好,当然,我不认为我们要完全依靠纯粹理想的市场经济状态,一切按价格来算,价格高就用得少,价格低就用得多。因为天然气在某种程度上,它首先应该满足公用事业,不能随便根据供应商自己的意愿进行涨价。

   “气荒”之忧被夸大

   《21世纪》:目前中国天然气市场呈现无序增长态势,这是否会导致“气荒”问题不可避免?

   周大地:是否会大面积爆发“气荒”并不能预测,这得看各地对天然气的需求。

   天然气这几年在中国的增产还是比较明显的,每年的平均增产速度都在13%左右,甚至还高。今年的供应能力肯定要比去年强,如果说今年的需求和去年一样,就不会出现“气荒”现象。所谓“气荒”问题,主要还是针对民用气这一块,主要是采暖。现在天然气的用户除了民用以外还有一部分工业用户,所以,即使出现一些极端气候,或者其他一些因素,导致民用天然气供应紧缺,我想,从供应方来讲,首先还是应该确保民用。而且,无论从供应方来讲,还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今年比去年的准备都要充分。所以,气荒是否会年年出现,这并不是一个规律。

   《21世纪》:局部地区是否会出现“气荒”现象?

   周大地:我觉得最好不要用“气荒”这样的词语。

   冬春季节,用气出现高峰,局部可能会出现短时期的供应紧缺,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天然气是供和需要同时发展的问题,没有供应的保障,需求就没有可能性。另一方面,每年能供多少气,这也都有比较好的计划性。实际上,国家也有一定的控制,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去加油站买,这涉及到管线铺设等一系列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过去出现“气缺”的现象,一个是因为新用户比较多,二是新用户在民用方面可以自行扩大一些用途需要,特别是一些新供气地区,用气采暖的比较多,比如北京市冬季采暖,用天然气烧锅炉等等。此外,用气不规律也是另一个原因。而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对天然气的使用还是有计算的。即使出现“气缺”的状态,我相信政府也会采取措施,比如停减工业用途等等。

   《21世纪》: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谈及近年来出现“气荒”的原因时用了四个字概况:“供需失衡”,你如何理解?

   周大地:目前中国的天然气还是以供定需,就是你有多少气,你才能安排多少用户,这是要同步进行的。对于“供需失衡”,我们应该这么理解,如果在中国应该用多少气的话,那么这个数量和我们现在能够供应的数量的确有很大差距。比如说,当时农村没有安装电力设施,你说他需不需要电,他需要,但是他没电,那你说这种需求算不算需求,算,应该给人家用上,但你没供人家的时候,人家也用不上。

   实际上,天然气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