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老板和管理层出现分歧的时候,听谁的?
据媒体报道,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日前公开表态,自己和沃尔沃管理层存在分歧。而在3个多月前,吉利正式完成了对沃尔沃的收购。
李书福认为,沃尔沃管理层对不同市场的变化考虑较少,导致产品与市场脱节。比如中国市场偏好大车型,但沃尔沃基于低碳环保的理念,对大车型比较抵制。对此,李书福表示,应该学习奔驰好榜样。
沃尔沃在豪华车市场上的份额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被吉利收购之前,沃尔沃在中国的运营只能说“还好”,同为豪华车定位,市场份额远远低于奔驰、宝马和奥迪。与中国车企联姻,也是想在本土力量的帮助下拓展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从而实现振兴。沃尔沃的优势在于技术、品牌,吉利的优势在于熟稔中国市场,两者如果优势互补,有着“准中国品牌”的沃尔沃,在中国市场上势必有一番作为。但沃尔沃看重中国市场,却不接受中国消费习惯。
欧洲和中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汽车市场,小车型在欧洲大行其道,在中国却不是那么受欢迎。比如丰田的紧凑型两厢车——雅力士,属于丰田的全球战略车型,在欧洲市场累计销售160万台,然而在中国市场却遭遇滑铁卢,销量平平,远远跟不上大车型的凯美瑞。
收购之初,吉利承诺沃尔沃运作的独立性,但尊重不代表听之任之,沃尔沃之所以同意让吉利收购,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尊重,而是希望借后者之手打开中国市场,获得重生的机会。因此,李书福对于沃尔沃的责任,不在于对管理层的妥协,而在于如何促使其走上一条快速振兴的道路。谈及欧洲市场,李书福有什么想法或许不能说服在欧洲土生土长的沃尔沃管理层,而说到中国市场,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李书福,比沃尔沃更了解中国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车。
在如何落地中国市场这一关键战略上,李书福不能继续当绅士,继续温良恭俭让,而是应该充分使用大老板的权力,说服、甚至压服管理层接受有关中国市场需求的建议,继续死守沃尔沃自以为不能丢弃的核心价值,在吉利之前没能挽救沃尔沃,在吉利之后同样也不能挽救它。而李书福,如果在关键战略上奉行绥靖,让管理层强势到底,双龙之败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其实,对理念最大的坚持,在于理念与市场的结合,大车型未必就一定不环保,3.0L的锐志的油耗比1.6L的凯越还要低,就很能说明问题。1999年福特收购沃尔沃的金额是64亿美元,而当2009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时,只花了20亿美元左右,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明沃尔沃管理层的高明。其实,沃尔沃与李书福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只有中国市场才能救沃尔沃。然而,沃尔沃并不会因为有了中国身份证就能够吃定中国需求,必须依据中国消费习惯进行产品改造,求变,才是沃尔沃实现翻身的根本路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