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璐晶 肖翊
又是一年求职季。从10月底开始,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专场招聘会陆续开始。
拥挤的长龙,数不清的简历,被挤掉的鞋子……曾经火爆的招聘会场面,似乎也像这个提早到来的冬天一样遭遇了寒流和淡季,尽管合适的工作依然不容易找到。
“薪金要求?”
“4000元~6000元。”
“再说一遍?我们用不起。”
“那就……3000元~4000元。”
11月7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物流工程硕士王倩(化名),与一家民营物流公司招聘主管进行了简单而直接的对话。
其实,这份工作在王倩的求职备选名单里排在很后面,她并不满意:没户口,薪水低,民营单位。不过,明年6月就要毕业了,现在是“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多些选择。像王倩这样的明年毕业生在招聘会上不在少数。 大部分求职者都表示,此行的目的也就是“转转”。
招聘会的主办方也坦言,与往年相比,今年参加招聘会的人数确实有所下降。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告诉记者,那种待遇好、有户口或者是国企、事业单位稳定的工作,大多要靠“人脉”介绍,或者真正有才干的人也自然会受到“猎头”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招聘会上找到“好”工作的概率越来越小。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为招揽人才,打出了多项优惠政策:国家“百人计划”共计300万元的科研经费、提供110平方米到130平方米住房、提供办公和实验用房300平方米等,但两天下来,收到的简历屈指可数。该所党办人事处处长滕锦华告诉记者,目前去所里工作的人大多是“口耳相传”,经常是一个宿舍的同学,其中一个先去新疆工作了,再把经验告诉其他同学。
而一些热门行业,如教师、银行、外企等单位,也将精力越发集中在新兴的网络招聘上。
北京某所幼儿园的招聘方告诉记者,来参加传统招聘会的目的,是作为网络招聘渠道的一个补充,“两天参展的费用,基本上是我们在招聘网站上一年的费用。”某家电气公司的招聘经理也表示,今后将退出传统招聘市场,转而专攻省时省力的网络招聘。
招聘网站进入我国大约10年的时间,目前的数量超过千家,越来越多的知名公司开始利用“网申”的方式进行初级筛选,一些大公司甚至将招聘信息搬上了微博(http://t.sina.com.cn),粉丝数量更是过万。
不管是求职者还是招聘方,都有人不约而同地用一个词形容现在的招聘会:鸡肋。
1. 招聘会现场稀稀疏疏的求职者与以前人山人海的“旺势”形成鲜明对比。
2. 遇冷的西部招聘单位。
3. 许多精心准备的应届毕业生表示,只是过来“转转”、“看看”。
4. 提前离场的招聘单位。
5. 排队凭票领取午餐的招聘方工作人员。一位主办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往年的招聘会都是同时占用三个场馆,招聘方往往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