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海油探路美国页岩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 13:53  中国石油石化

  中海油首次入股美国页岩气项目,对于合作双方而言,互补性强可实现双赢,所以交易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为中国油企开展海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合作提供了借鉴。

  ■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

  对于中海油而言,5年前的优尼科并购案无疑是一次伴着疼痛的成长。在此后的每一次海外并购中,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都不忘用更温和的“合作”二字加以强调。

  如今,世界页岩气开发大潮汹涌而至,看着国内页岩气领域走在前列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中海油也默默寻找着契机。10月11日,中海油宣布,其全资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将购入美国切萨皮克公司鹰滩页岩油气项目33.3%的权益。该项目区块位于得克萨斯南部,净面积达60万英亩。

  这是中国油企首次对美国陆上能源资源进行大规模投资,亦是中海油首次涉足页岩气资源领域。

  阻力减弱

  此次中海油收购切萨皮克能源公司还要经过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该机构由美国财政部牵头,国防部、国务院、国土安全部等16个部门参加。在重重审核之下,这次交易结果是否会重蹈5年前的优尼科收购案的覆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倪峰分析说,中海油此次入股切萨皮克能源公司页岩气项目与5年前收购优尼科公司的形势很不相同。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急需外资进入并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因此美国政府对外资持欢迎态度。加之近年来中美双方的关系也出现不少问题,需要通过一些具体项目的合作来改善。另一方面,此次中海油只是收购切萨皮克能源公司旗下一个项目33.3%的权益,而且分两期付款,规模并不大。再者,近期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已经有过类似交易,所以项目遭遇的政治阻力会小得多。

  据了解,为了解决开发页岩气前期的庞大投入、分散投资风险,切萨皮克公司近期正密集引入投资者。除中海油外,法国道达尔公司以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切萨皮克公司位于北得克萨斯州的巴耐特页岩气项目25%股权,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也出资34亿美元购入了切萨皮克公司在阿巴拉契亚地区的马塞勒斯页岩气资产32.5%的股份。

  “中国政府方面,一直都是鼓励油气公司走出去。在页岩气领域,我国有着大量资源却苦于没有成熟的开采技术,急需通过类似的合作进行技术引进,所以这次交易获批的可能较大。”倪峰表示。

  此外,分析中海油此次收购项目的外部舆论环境,充满着更多“和谐”因子。吸取之前收购优尼科的经验教训,中海油变得十分谨慎,在对记者的新闻发布中一再强调入股而非收购,且寻求的是少数股权而非控股权。切萨皮克公司也在积极营造利好的舆论氛围,强调中海油的收购交易会提振当地就业及税收收入。

  但是,倪峰也提醒,美国对中国高度戒备和防范,在并购领域有或潜或显的规则,中海油需要多加注意。“不排除他们会以油气行业关系到能源安全为由,再次发难。中海油最好将问题想复杂一些,把预案设计得完备一点,并参照美国的游戏规则,提早做一些公关和游说工作。”

  各取所需

  今年9月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张金川前往美国参加第十届中美石油天然气工业论坛,并有幸参观了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对于中海油的此次收购项目,他评价说:“作为美国较大的页岩气公司之一,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在勘探开发、生产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处理能力很强,中海油也是看好其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开采经验。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对中国的资源潜力和资金实力非常感兴趣。可以说双方的合作有较强的互补性。”

  中国的资源条件和美国具有相似性,尤其是页岩的地质分布和参数指标都很接近。此前,中国国土资源部表示,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约为26万亿立方米,计划到2020年把中国页岩气产能提高到每年150亿~300亿立方米。虽然中石化、中石油已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来探索这一领域,但苦于缺乏成熟的开发技术无法商业化开采。

  尽管靠股权收购的形式获取核心技术有较大难度,需要合作双方进一步商讨,但张金川认为,通过合作中国公司至少可以借道引进部分先进技术,或者接近核心技术,从而为中国的页岩气技术升级创造出一个崭新平台。

  “美国也想通过中美油企间相关页岩气项目的合作打开一条通道,进而有机会参与中国页岩气资源的开采。”张金川分析,一方面,美国希望在中国还没有大规模开采页岩气资源的时候尽早输出技术,以免中国逐步研究出相关核心技术后,自身的技术面临贬值的危险,届时美国油企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会更大。另一方面,中国在亚洲具有不可低估的中心地位。西方地质学家预测亚洲的页岩气资源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抓住中国就等于抓住了整个亚洲,布局中国是美国实现能源战略目标的重要一步。

  美国一直希望通过能源参与更多世界事务,而其拥有的丰富的页岩气储量及成功的商业化开采经验无疑是个突破口。据统计,美国去年的页岩气产量约为890亿立方米,超过我国去年常规天然气总产量。当前,美国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还在积极协助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做页岩气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助力“上岸”

  “这项收购协议如果获批,不仅有利于中海油借势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开展大规模的页岩气开发业务,而且有利于提振中石油和中石化等油企的信心,从而为中国国内页岩气的开发提供强大动力。”张金川表示。

  虽然,中海油高层表示,入股这个项目并不意味着中海油以后会大规模投资页岩油气资产,傅成玉也曾谨慎地说:“中海油一直密切关注着全球油气行业上游板块的前沿发展动态,页岩油气开发即是其中之一。中海油希望以适度规模涉足页岩油气领域。”但是,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开采的国家,中海油“试水”美国,与技术实力很强的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合作,依然难免引发业内人士的揣测。

  不少专家认为,这样的举措与中海油拓展陆上天然气策略、发展液化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项目一脉相承,有利于海油加快“上岸”的步伐。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分析指出:“中海油上岸后的主要业务之所以集中在天然气,也是因为我国陆上石油资源已被两大油企基本划分完毕,其在陆上石油勘探开采领域不具备优势。”

  其实,对于页岩气领域的开拓,中石油和中石化走在了中海油前面。2008年底开始,中石油就进行了滇黔北矿权登记并开挖四川盆地钻探页岩气资料井,后又与壳牌、康菲、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开展合作研究与试采开发,打算2015年前在国内生产5亿立方米页岩气。同时,中石油不仅在国内“试水”页岩气开发,而且积极地介入海外页岩气产业。今年6月,中石油与加拿大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加拿大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合资开发加拿大公司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北部的页岩天然气田。

  今年以来,中石化也先后启动了南方探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及区块评价研究项目、元坝地区泥页岩层段划分对比研究和南盘江、镇巴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研究工作,并正式成立页岩气勘探项目管理部。

  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张金川补充说:“从战略层面而言,此次收购对中海油意义非常。接下来,中海油能不能通过与切萨皮克能源公司的合作,捆绑到更多的权益,取得更大的影响力,这是关键。”

  燃料乙醇:大胆尝试谨慎推行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

  中国要规模、科学发展燃料乙醇产业,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检测模型,注重产业研发,努力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文/本刊记者 吴  清

  燃料乙醇发展的步伐似乎越来越快:继2006年在广西投资7.5亿元建成年产20万吨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后,近日中粮集团2.3亿元追加投资该项目并有望年底投产,从而在广西实现规模化;随后,浙江50万吨/年燃料乙醇项目动工开建;万吨纤维素乙醇工厂近日落户黑龙江肇东市……

  其实,纷纷上马乙醇项目并不奇怪。继美国和巴西之后,2006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在国际能源问题日趋紧张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包括燃料乙醇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各国的一条出路甚至是必须。那么,我国要推动燃料乙醇的进一步发展,乙醇与人争粮的矛盾应该如何缓解,在规模发展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各自应该扮演好怎样的角色,需要采取哪些举措?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

  建立全生命周期监测模型

  记者:汪院士,您好!尽管2006年中国已经成为燃料乙醇第三大生产和使用国,但是至今,我国燃料乙醇与人争粮的矛盾仍然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原料问题也成为了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

  汪燮卿:现在燃料乙醇的发展重点肯定是放在非粮这部分,这是发展前提,也是解决与人争粮矛盾的根本。

  在这个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对于原料要先调查清楚,做到心中有底。虽然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但资源量到底有多少、分布在哪些地方、资源采集的成本如何、哪里可以种植能源作物、预期收益如何、潜力有多大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做过较详细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在做完这些调查之后,要研究原料的充分利用,谨防因为原料的缺乏,使研究成果变成无米之炊。因此,原料调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乙醇原料调查的基础和评价上,我们要形成总的统筹规划,每个地方都应该结合各自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来发展相应的乙醇产业,比如现在广西在建设的木薯产业示范基地,东北有大面积的玉米秸秆则可以重点发展玉米秸秆的乙醇产业等。

  同时,对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工作要强调它的全生命周期。不能只看生物质能源某一个阶段可以产生多少乙醇燃料或者生物柴油,而是要看从生物原料开始,在播种、农药、施肥、灌溉、集输、储存等所有过程,直到加工生产每一个环节都有能量的消耗,要算总账,这样才能够做到科学评估和可持续发展。

  所以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监测模型,全程监测燃料乙醇从生物质原料开始到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能量消耗,这样统计后才能看出燃料乙醇通过光合作用无碳排放的真正效果。现在美国已经建立类似的一个模型。只有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这种模型,设定一定的标准,通过计算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避免先投入后评估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风险,以便促使成本和效益的最优化。

  实现成果与生产力的转化

  记者:当前我国乙醇产业的生产设备和相关工艺技术是否已经成熟,生产效率和成本如何?

  汪燮卿:我国前些年主要是集中在粮食的乙醇生产上,积累了较多经验。这几年开始重点发展非粮乙醇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玉米秸秆、木薯、甜高粱和甘蔗渣等方面,由于起步晚,所以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像我国现在也有自己的一套秸秆的乙醇生产技术。丹麦的生物技术公司Novozymes已将玉米秸秆纤维转化成糖所用的酶制剂的成本降低了30%。实验室价格已经达到每加仑10~18美分,该技术的突破为玉米秸秆纤维素乙醇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带来了希望。

  燃料乙醇能否得到广泛使用,成本价格是关键。国外以淀粉为原料生产乙醇的成本很低,而目前中国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仍然偏高,在节能、工艺水平、自动化、综合利用等方面均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如何降低原料成本与生产消耗已成为燃料乙醇能否顺利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高度重视燃料乙醇研究。2006年3月,全国首家以寻找石油替代产品为目标的新型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成立,首先要做到原料的数量和品种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与化工部门密切配合,提出相应的工艺和技术,逐步形成完整的燃料乙醇产业研发体系。

  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重点支持用木薯、甜高粱、秸秆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目前,不少国家以相关原料生产乙醇的技术已较为成熟完备,中国应在自主创新的同时,注重引进与再创新。

  记者:那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这个难题、尽快实现相关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跟进?

  汪燮卿:技术的引进,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先进国家、先进公司的合作来实现。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尽量实现成果和生产力的转化。在试验阶段,可以多人多个方向的大胆假设研究,在优选求证后,应该把分散的科研力量都集中起来,进行重点攻关,这样就较容易出好的成果。当前科研项目立项多,科研分散厉害,较严重影响了科研的效果和深度。

  现在以燃料乙醇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发展方向,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进行更大胆地投入和尝试,但在推广和规模化应用的时候,则要很小心,进行全面考量和论证。对于全生命周期的监测,要看能量投入和产出是否平衡。要特别强调对技术、经济、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等统一考虑,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科学、可持续发展。

  最近,欧盟出台了较严格的生物燃料系列标准,规定只有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低于化石燃料至少35%的生物燃料才能获得认证,从而进入欧盟市场并得到政府的财政补助。欧盟这种通盘考虑、严格论证的做法就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激发燃料乙醇活力

  记者:只有调动生产者、消费者等各方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乙醇推广和产业化发展。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有效协调和保障乙醇燃料生产商、汽车生产商及消费者的利益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汪燮卿:从经销商和消费者角度来看,燃料乙醇虽然存在热值较低的缺点,但优势较为明显,比如辛烷值高、燃烧充分,属于可再生能源,所以还是得到消费者认可的。从目前燃料乙醇产量和消费量来看,每年的消费量均大于产量,说明不用过多担心生产出的燃料乙醇没有经销商、消费者不认可的问题。另一方面目前还存在甲醇仿冒乙醇等一些漏洞,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从生产者角度来说,我国对国内4家指定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免征5%的消费税,对生产燃料乙醇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对生产所需的陈化粮实行补贴,对陈化粮的供应价格实行优惠等,现在优惠措施还是较大的。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展较好的美国和巴西的经验,不仅是简单的政府补贴,而且有相关税收优惠、法律和标准完善等相关产业服务支持的及时跟进。

  记者:燃料乙醇的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在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如何改进?

  汪燮卿:目前,经济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如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欧盟的联合研究中心,都是政府专门负责可再生能源研究和开发的机构。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也没有一所大学培养可再生能源的专业人才,设计、咨询等产业服务体系很不健全,这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需要。

  此外,在燃料乙醇专用发动机研发方面,中国还是比较欠缺的。国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初始加入量是从体积分数10%起步的。对于使用乙醇含量更高的汽油所采用的发动机及相关材料,应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开展研发工作,新燃料与新发动机的研发工作应同步进行,才能实现和谐发展。随着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工作的逐步深入,应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在汽油中添加更高比例的燃料乙醇,并及时制订相应的标准。

  萨科奇的石油底气

  炼油工人的大罢工直接导致法国普遍出现油荒,但因为欧洲市场严重过剩的产能,加之该国有充足的战略石油储备作支撑,法国炼化业暂时没有出现大震荡。

  ■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穆文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法国退休制度改革引发的罢工潮愈演愈烈。炼油工人加入罢工行列更是升级了整个事态的发展。

  12家炼厂全部停产,炼油产业基本陷入瘫痪;近30个油库被罢工工人封锁;通往各大交通枢纽的燃油管道一度被关闭;各码头港口载着原油和天然气的货轮无法卸货;全国普遍油荒,一些加油站采取了加油限制措施……面对工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罢工决心,政府却依然秉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强硬姿态。

  燃料供应短缺直接影响着法国经济的复苏。情急之下,萨科奇采取行动,命令内阁调用所有燃料储备库。10月20日,内政部长也强调罢工不能影响正常的工作,法国会动用一切储备来使法国恢复正常秩序。

  炼化业波澜不惊

  “掐断”了燃油供应的脖子,这使法国原本高速运转的各行各业突然卡了壳,放慢了节奏。法国燃油销售行业人士对媒体表示,法国1/3省份面临燃油供应困难,而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

  油荒已成不争的事实。从下游的表象推理,受此次罢工事件影响,法国炼化产业是否遭遇到沉重打击?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政策研究所刘建平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她分析认为,欧洲市场整体产能过剩,炼厂开工率普遍较低,在此背景下,法国炼油工人的阶段性罢工并不会对整个产业发展造成太大影响。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洲石油市场需求一直乏力,产能严重过剩,而炼化成本却不断上升。为此,很多石油巨头纷纷进行了资产结构调整,实行战略性紧缩,关闭和出售了位于欧洲和北美洲的石油资产。法国炼化产业也难逃下行走势,一批炼厂无奈中淡出市场。

  早在经济危机爆发前,道达尔、埃克森美孚、壳牌在内的石油巨头考虑到法国的能源资源有限,产出已大大少于鼎盛时期,无论采油还是炼化,投资收益率逐年下降,因此下决心已先后关闭了一些在法国的炼厂。在经济还没有复苏的情势下,法国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难有改观。

  此外,近两年欧洲市场的油品需求量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如果罢工能影响到炼化产业,除非出现大量新增需求刺激经济发展,但这显然不太可能。为确保能源供应的长期安全,法国大力开发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方面尽量“独立自主”,减少对石油产品的依赖。这两大能源近两年取得了迅速发展,其核电的国内供应量已占全国能源需求总量的近50%。

  如果法国炼厂关闭时间较长,必然影响到已有的供应水平,欧洲炼化产业可能得到较大程度地提振。据了解,法国通常日加工184万桶原油,这个原油加工量在欧洲仅次于德国位居第二。由于罢工抑制了其石油产品产量以及冬季取暖燃料需求的增加,欧洲的炼油厂从原油加工中获得了过去两年中的最大利润。英国石油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欧洲炼油厂在10月的前两周内从原油加工中获得的利润达到了每桶4.88美元,这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助推油价难成势

  法国罢工事件发生后,俄塔社于10月19日报道称:“石油工人罢工事件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上升,伦敦洲际交易所北海石油运送费用每桶上升1.91美元,达到84.36美元每桶。”国内不少媒体也纷纷表示,近期法国罢工持续超过20天,影响了多家主要法国精炼厂,引发消费者恐慌性购油,国际原油市场气氛也被推高。10月22日当天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13美元,收于每桶81.69美元。伦敦市场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13美元,收于每桶82.96美元。

  法国此次罢工事件是否是近期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呢?对此,刘建平分析表示:“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很多,从法国自身石油供需情况分析,罢工事件的发生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际油价的波动。”

  今年上半年,法国里维埃拉Fos-sur-Mer油港的石油进口量(供应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炼油厂)同比下降7%。通过该港口供应法国炼油厂的原油进口量同比下降3%。而与石油进口下降不同的是,上半年法国LNG进口量同比增长17%,生物燃料进口量同比大幅增长51%。法国通过不断改变国家能源供应的结构,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其用油量本身在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在欧洲炼油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背景下,法国罢工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是减少了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生产对油品的总体需求量,更不会影响到国际油价。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专家姜鑫民也认为,当前国际油价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主要经济体的汇率政策和全球贸易情况。法国罢工只可能在市场层面引发大众对油价上涨的恐慌心理,而并不产生直接作用。同时,欧洲在油气资源方面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非常健全,不会因为一个国家或局部地区市场的波动而影响到整体。

  受到美元汇率反弹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10月21日回落。截至收盘时,纽约商业交易所1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80.56美元。这更加印证了专家们的分析。但鲁证期货研发部燃料油分析师赵艳霞提醒,如果罢工短时间内无法结束,事态发展超出市场投资者的预期,该事件极有可能成为影响油价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储备解燃眉之急

  受罢工事件影响,法国1/5的加油站储备已用完,汽油供应十分紧张。但重压之下,法国总统萨科奇并无意向示威者妥协,决定动用紧急石油储备。据了解,国际能源署10月18日已确认获法国通知,开始动用战略储备应对供应不足。

  法国燃油储备是否能支撑其渡过危机?在国际上,有关战略储备的具体规定因国家而异:已经加入国际能源机构的国家,其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该国90天原油或成品油净进口量。欧盟成员国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该国90天原油或成品油内部平均消费量。法国既是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又是欧盟成员国,因此,法国战略石油储备委员会称,法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量能满足90天使用。

  同时,法国在其1992年通过的法案中明确规定,石油战略储备的数量为前一年销售总量的27%。对于海外省、海外领地和地方行政区域,战略储备的数量为前一年销售总量的20%。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法国的石油储备远超过国际方面的估算,能达到100天以上,应对此次罢工事件完全没有问题。

  此外,法国的经验是储备成品油比储备原油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供求关系来得要更直接、更迅速。法国战略石油储备中,成品油的储备占60%左右,这既是萨科奇政府能够秉持“将改革进行到底”强硬姿态的底气所在,也是我们国家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随着未来几年国内炼油能力的大幅度增加,成品油储备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