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产谍战剧:在与美剧的嫁接中成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2日 23:21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谍战剧《黎明之前》首轮播出虽然已经落幕,但它引发的话题却还远远没有结束。这样一部题材并不新颖、演员阵容也不算强大的戏,能够引起意料之外的轰动,其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的收视率一直不尽如人意,而《黎明之前》则为这种低迷带来了一丝曙光,或者说,它带给所有中国影视剧创作者的,其实是一记耳光。

  重要的不是故事

   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讲故事的方法。

   谍战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题材,半个世纪以来,谍战剧从来都是影视剧的重要题材之一,远的有《永不消逝的电波》、《冰山上的来客》、《林海雪原》、《夜幕下的哈尔滨》、《羊城暗哨》、《秘密图纸》、《国庆十点钟》等等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作品,近的有风头大盛的《潜伏》、《风声》、《地上地下》、《暗算》、《冷箭》等等新贵。

   《黎明之前》讲的也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无非是地下工作者和特务机关的勾心斗角。

   这样的故事在无数的电影、电视和小说中已经被讲过。

   很多人把《黎明之前》和《潜伏》相比较,实际上,《黎明之前》在讲故事的方法上或者要比《潜伏》更好。很多似曾相识的故事情节,被创作者们反复颠倒、重新安排,加以诠释,最终呈现出来的,则是完全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年来,国产电视剧饱受诟病,创作力低下、想象力贫乏、故事情节俗套、人物形象生硬等等,已经成为国产剧的标志。就谍战剧本身来讲,也同样陷入了创作的困境,谍战剧的套路被称为“一靠运气、二靠口才、三靠敌人内斗”的“三板斧”,并且总结出七大俗套:特务多为美娇娘,动作枪战齐上场,故事单薄史料挡,虚假夫妻弄成真,敌我双方恋爱忙,勾心斗角胜官场,对白肤浅旁白扛。在一项上万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中,69.1%的人认为,大多数谍战片系跟风之作,缺乏独特风格与精巧剧情设计;57.8%的人表示,部分谍战剧套用美剧模式,但只是盲目借鉴,失去了革命历史题材所应具备的传统特色与文化品位。

   《黎明之前》吸引人的招数,显然并非以上这些,实际上,相比《潜伏》的感情动人,这部戏更在悬念动人,情节动人,和《潜伏》相比,《黎明之前》的故事节奏明显要快,悬念也更多更深。在技术上,《黎明之前》同样是巅峰之作,它坚硬的金属感、干净利落的镜头也抵达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观众很容易被紧张、动感的画面,快速、迫切的闪回以及凌厉、神秘的配乐等等所牵动。这是大多数国产剧所不具备的,但却是最吸引观众的东西。

  美剧的本土化

   不管是情节的安排,还是拍摄手法,《黎明之前》都让观众看到了美剧的影子。有人说这是美剧的中国化,也有人说这是国产剧开始学习的起点。

   然而,不管是编剧还是导演,还是演员,他们本身并没有模仿美剧的初衷,编剧黄柯坦言直接借鉴美剧的元素并没有,只是一个感觉在,作为情节剧,一定要精彩好看,所以整部剧是在情节、节奏、人物、悬念、反转、细节这些方面做文章。导演刘江也并不认为是在模仿美剧,他说:“听说有人质疑这个剧像美剧,我相信编剧写的时候没有想到美剧,包括我根本不是美剧迷,美剧我只看过一部《24小时》就不爱看了。但是他创作出来的东西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像美剧,跟剧作创作的方法有类似的地方。它是没有结尾,它是闷头往下走,一定要推到一个极致的情境里面再翻过来。有时候可能有的地方走得很费劲,有时他可能会留下很多线索就没有下文了,但是这一定是一个心里装着观众的人的做法,就跟当年金庸写《射雕英雄传》连载时没有结尾,就是闷头往下走一样,怎么好看怎么往下走。”

   但是为什么众多的观众从中看出了美剧的影子,剧中饰演齐佩林的演员张晞临一语道破天机,张晞临说:“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在拍摄过程中,包括导演、编剧还有演员,没有谁想过模仿美剧,实际上任何一个演员都不大可能去模仿别人,因为一旦模仿,就不再是自己了,模仿的作品也不太可能成为经典。但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到了美剧的影子,我想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创作的态度和方法。实际上,不管是中国剧,还是美国剧,真正能够牵动人心的,无非就是那些元素,剧情安排、悬念设置、演员的表演、节奏的掌握等等,这些东西是共通的,具备了这些东西,就自然会是一部好剧。”

   张晞临认为《黎明之前》或者暗合了某些美剧的元素,他说:“好的作品,其实都是相通的,不用刻意去模仿。”而就戏剧元素和拍摄手法上讲,张晞临认为创作者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以适应观众的变化,他说:“这些年来,随着信息的发达,观众接触的作品已经非常丰富,他们的观念、信息都在不断地进步,套用一句话说,观众的眼睛永远都是雪亮的,一部戏好不好看,演员演得怎么样,他们一看就都清楚了。而且,现在不是几十年前,就那么几个台,大家有的看就很高兴了,现在有这么多的电视台,有这么多的娱乐方式,他们会选择,不喜欢的自然不看,只有符合他们口味的才感兴趣。从这个方面来说,《黎明之前》实际上是迎合了观众的习惯,而观众的习惯又总是代表着最新的娱乐方式。”

  谍战不是职场指南

   不管是《潜伏》还是《黎明之前》,播出后很多人都把其当做职场指南。《潜伏》播出后,有人将《潜伏》称为“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并归纳了“余则成20条”。《黎明之前》火了之后,又有人称它是“职场宝典”。然而,谍战戏真的是“职场宝典”吗?不是,恰恰相反,它是毁掉职场的“宝典”。

   一位评论家表示:“比如《潜伏》,不错,余则成在他的职场中,为了往上爬确实使用了许多非常手段,但观众应该明白的是,这些人并非是余则成的同事,而是他的敌人。但是职场中却都是同事,上下级,能够用谍战的手段和方法对待同事吗?显然不能。而且余则成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倒不是他的歹毒,而是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有几次,因为动了善念,几乎置自己于死地,仅仅由于对手笨拙才侥幸生存下来。如果我们一定要从余则成身上学点什么,那为什么不学学他的善良呢?”

   职场不比战场,战场是没有规则,或者破坏规则的地方,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而职场则是生活的地方,是应该有规则的,这种规则是道德、法律、公平。它保证了每一个人能够安全地生活,劳有所得。这种规则一旦被破坏,社会就会变成你死我活的战场,所有人都必无幸免,而这一切,已经确确实实地发生了。正如评论家所说:“余则成成功地爬上了‘副站长’的宝座,但他的职场——军统天津站却一败涂地。当然,这个结果正是余则成想要的。可是,如果你的公司、单位也因为你践行余则成这20条而一败涂地的话,你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呢?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对此,张晞临也有感触,他说:“演戏其实就是演人,人有共同点,也有不同。普通人可以在谍战中获得一些感悟,但却并非所有的东西都适合普通人。比如说在办公室里,有一个人丢了东西,大家心里都不舒服,倘若有人说是谁谁拿的,不管他拿没拿,他都会有很大的压力。可能这一点和间谍有点儿像,因为间谍本来就是圈子里偷拿东西的那个人。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相似,真正的间谍,他的心理一定是扭曲的,压力肯定无比大,而且在没人的时候,他永远都不会快乐。这又是和职场中的人不同的。演戏需要把握人的心理,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看戏的人也应该看出人的复杂性,有些东西可以借鉴,有些不适合,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个选择。”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快速注册新用户
密 码   忘记密码?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