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陆志明:CPI再创年内新高 通胀预期持续增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1日 10:19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陆志明/文 10月份CPI同比上涨至4.4%,再创年内新高。10月CPI同比再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受国庆假日因素推动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所致。夏季洪涝灾害影响了蔬菜生产、运输以及生猪供应,从而导致蔬菜、鸡蛋、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同时近期国际市场进口大豆、食糖等价格上涨也推动了国内食品价格上涨。短期内食品价格的上涨仍有可能持续推升CPI上升。但随着CPI正翘尾因素的逐渐下降,灾害、节假日效应的逐渐消退,主要农产品供应将逐渐充足,食品、鲜果主导的CPI价格涨势会逐渐趋缓。

  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增幅与上月持平。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的输入性影响以及国内需求回升导致PPI趋稳回升。此外,由于经济回暖趋势得到进一步强化,国内社会需求持续反弹,直接体现为10月PMI生产指数回升和购进价格指数持续上扬至54.7和69.5。10月购进价格指数大幅攀升推动了PPI同比趋稳回升。

  明年通胀压力明显增强

  虽然10月份CPI同比创24个月以来新高,且近期物价仍存在短期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食品通胀压力,但随着灾害性天气、产出缺口和工业品供给等多重通胀决定因素影响逐步减弱,年内通胀压力或已见顶,后两月CPI将平缓回落。

  虽然短期通胀压力将见顶回落,但是未来国际货币泛滥和国内流动性短期难以快速收紧、食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走高、大宗商品输入性因素等通胀压力仍将中长期存在,再加上今年年初物价较低的基期效应,2011年上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首先,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长期因素。未来自然灾害、季节性因素和节日因素都可能推动食品价格阶段性上涨,更关键的是土地供给受限和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 “无地可种”、“无人种地”局面,决定了食品价格长期稳定上行趋势;其次,工资上调和劳动力成本稳步上升将助推服务品价格上涨,水电煤等资源品价格上调也将加大物价上涨压力;第三,短期难以急剧收缩的流动性将成为推升通胀压力的主要风险之一。2009年以来“四万亿”救市项目的后期推进与货币信贷天量投放将对整体物价水平产生滞后效应。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贸易顺差,加上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纷纷采取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热钱加速流入也将加大我国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

  如果没有其他突发性因素并在政策及时的调控下,预计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可能在3.1%左右,略超3%的调控目标,预计全年PPI同比涨幅在4.5%-5%之间。

  通胀预期管理

  近期CPI不断攀升,屡创年内新高,同时我国流动性过剩状况短期难以得到好转。虽然年底通胀压力可能趋于缓解,但是未来国内外物价潜在的上涨因素依然长期存在,2011上半年通胀压力仍有可能卷土重来。因此,政府有必要运用包括经济、行政等政策手段在内的组合拳,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及时有效管理。

  首先是要把握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方式、力度和时机,继续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有效管理社会通胀预期。近日央行时隔34个月后首度加息,主要是希望通过价格手段治理通胀压力、稳定资产价格和平缓实际负利率,旨在释放坚决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信号,但其对回收流动性的实际意义有限。随着美联储QE2的推进,为有效控制通胀预期,货币政策可能需要提前采取更有效的紧缩手段。另外,此次加息也反映了未来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将更具有独立性,如依据国内的经济状况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循序渐进的采取包括准备金率和基础利率在内的主要货币政策手段收紧过剩流动性。防止居民消费品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其次是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流动环节成本、维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在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的前提下降低市场终端农产品消费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推动型通胀压力;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抑制工人工资成本上升导致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压力;降低大宗商品需求波动幅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加对国外相关行业产能扩大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配置资源,以降低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坚决打击囤积居奇,防止人为因素导致的商品供求紧张局面,抑制投机性因素推动的价格上涨。

  (作者为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