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申遗/演出 景区推广不遗余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1日 05:55  新京报

  为了扩大景区的知名度,申遗热、争夺名人故里、打造实景演出成为2010年很多景区的包装手段。在景区建设与包装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当前国内景区重品牌、轻品质的普遍趋势也凸显出来。2011年,这种趋势能否得到改善,关键还在于景区建设理念和方式的进步。

  回顾

  《看2010》预测

  特214-特215版

  采写/本报记者

  马青春

  申遗热 看重遗产品牌总比不关心好

  新京报:近两年来我国各地都在争相申报世界和国家级遗产,甚至有的地方不惜投入巨资。这股申遗热对中国旅游发展是好是坏?

  魏小安(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以下简称魏):我觉得是好事。尽管目前政府及老百姓的热情与联合国遗产公约的宗旨不完全相符,但看重遗产品牌总比不关心好。

  其次,在申遗的过程中,按照国际规则必须要强化保护。这样就使大家明白了什么样的建筑可以搞,什么样的建筑不可以搞。

  再次,申遗也形成一个导向,知道以后我们该怎么干。例如原来景区城市化,在申遗过程中就该知道这条路是不能走的。

  新京报:有的遗产地为了游览便利或增加收入,建了大规模的缆车或者电梯,被认为对景观的完整性造成了破坏,您怎么看这一点?

  魏:我觉得不能这样认为。世界遗产的规则里,没有不许修缆车的规定,关键在于怎么修。首先不能滥修,其次在选址和修建方式上还得注意。这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设计好了后比如测绘十个点,就围绕这些点来伐树,用直升飞机吊运。而我们则往往一条路开上去,给山剃个头再修,其代价就太高了。

  新京报:针对这些误区,景区应该怎么做,才有利于遗产价值的体现?

  魏:首先要摒弃“开发”的这种理念。对于遗产来说,只有利用,没有开发。“利用”是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文化性的利用,让大家欣赏;也包括市场性的利用,通过发展旅游来增加收入,从而更好地进行保护,因为全靠政府的资金支持也不可能。二是在利用的同时,必须要有严格的保护措施。

  新京报:与申遗热相关联的是门票涨价问题,如果申遗成功,景区会说遗产保护需要大量资金;而普通民众认为既然是世界遗产,就不应该圈起来收门票。这两种表现哪个今后更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魏:这听起来各有道理。纳入遗产后门票上涨,的确是个普遍现象,因为涨价的理由很充足———通过提供门票价格限制人流来保护遗产;如果不能增加收入,辛苦申遗的地方就不多了。但是,门票涨价的同时,能采取限流措施的景点其实很少。

  其实全国两万多个景区中多数并没有涨价,有的还在降价。因为门票涨价的往往都是垄断性强,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一流景区,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个印象,好像景区涨价涨得不得了。

  设施建设 最大的偏颇是城市化

  新京报:有的地方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打造“五星级”厕所,这是否说明中国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越来越重视?

  魏:景区厕所的建设有国家标准,强调的是功能,不倡导豪华,有的地方确实做过了。和厕所的建设标准一样,景区里的道路、指示牌等其他基础设施,都有A级景区的建设标准,首要导向就是功能,第二个导向是文化,比如指示牌,应该利用地方材料,体现地方文化。

  新京报:从你的观察看,近几年国内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情况怎样?

  魏:近几年全国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大有进步,但也有一些偏颇。最大的偏颇就是景区城市化。比如说在景区里追求洋建筑,或者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果景区确实很大,比如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建一个中小城镇是可以的,但不能进入核心景区,小的景区只需开辟一些休息和餐饮的地方。

  第二个偏颇是有些东西修得太大。比如有的地方修个大山门,路也要宽。修路也是最花钱的,如果让车停在山下,景区自己组织电瓶车载游客上山,既安全又环保。

  新京报:景区的基础设施如果达到了A级景区的建设标准,今后还应朝什么方向发展?

  魏:对景区基础设施的要求,我用5个“度”来归纳:一是差异度,二是文化度,三是舒适度,四是方便度,五是幸福度。前面几个有了,才能让旅游者感到幸福。国内景区的差异度一般都够,文化度现在大家比较强调,舒适度和方便度是我们的薄弱之处。

  实景演出 中国真正的实景演出其实没几家

  新京报:像《印象·刘三姐》这类实景演出现在也是各地的一个旅游热点,它对旅游具有哪些推动作用?

  梅帅元(《印象·刘三姐》、《禅宗少林》、《天门狐仙》等实景演出总制作人,以下简称梅):我的体会是,实景演出对拓展旅游的内容以及活化当地的文化内涵很有帮助。另外,一旦有了实景演出,旅游时间无疑就被拉长,大家愿意留下来,这样对酒店、餐饮的消费都很有好处。当然,实景演出给当地人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新京报:也有一种批评意见认为,目前中国的实景演出普遍存在内容雷同而且泛滥的趋势,再就是投资大收益小的问题。你怎么看待这种批评?

  梅:据我的判断,中国真正的实景演出其实没有几家。因为实景演出和户外演出是两个概念,不能说在户外搭了个舞台就是实景演出。我的理解是,既要有当地的山水美景,又能将当地人的生活样貌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这才是实景演出。

  此外,实景演出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只要有市场,有观众买账,就不存在泛滥问题。现在人们常说某个实景演出花了上亿元的成本,似乎投资太大了。但实际上在这一个亿里面,包括了土地、剧场、灯光音响设备、创作等内容,特别是盖剧场的花费本身就很大。而真正留给实景演出的费用实际是很小的。

  新京报:实景演出除了印象类的,今后还会出现哪些类型?

  梅:实景演出实际有很多种组合方式,最初的印象系列只是一种尝试。今年我们推出的《天门狐仙》就是利用当地的经典故事来打造的,中国各地的故事太多了,这种形态会有很大的前景。此外,实景演出也可以和音乐剧、歌舞、杂技等各种好看好玩的形式结合起来发展。它本身就像一个魔方,只要有市场需求,就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演出类型。

  我问你 

  Q游客小夏问旅游达人:哪儿还有原生态的地方可游?

  驴友山猫:真正原生态的地方恐怕很少,因为只要你的脚一踏入,那里就不再原生态了。

  Q市民陈文进问旅游专家:今年中国丹霞成为了世界自然遗产,离北京最近的丹霞地貌是哪里?

  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彭华:我们有800多处丹霞景观,距北京最近的当属河北承德棒槌山。

  Q读者张小姐问新京报旅游编辑:做了那么多旅游方面的版面,再去旅游还能激起你们的新鲜感吗?

  旅游公社编辑范烨:这个可以有!

  Q网友雪飞扬问梅帅元:实景演出真正赚钱的有多少呢?

  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首先,做实景演出的人都不是傻子,不赚钱的生意是很少做的。第二,既然是买卖,盈亏都会有,得放好心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