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学家预测:10月CPI再创新高 宏观政策基调转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8日 02:07  第一财经日报

  丁晓琴

  2010年10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查”显示,23家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预测,10月CPI将继续攀升(3.95%);信贷增速明显回落;在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的同时,投资增速略有回落;贸易顺差则会出现较大反弹。

  调查发布11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5.65,高于上月,意味着机构继续看好中国经济。

  ● 信心指数

  11月经济继续看好

  有11家机构给出了11月信心指数(PMI预测),均值为55.65,较9月指数(52.1)有所提高,且高于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4.7%)。

  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一致预测11月经济扩张,而上月则有两位预测收缩。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预测,10月经济指标将显示经济进一步企稳回升。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0月PMI为54.7%,较9月上升0.9个百分点,为该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回升。

  据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在旺盛的零售业销售以及强劲的需求、出口、房地产投资带动下,工业生产和投资也都保持高速增长,该机构维持四季度GDP同比增长9%,2010年全年GDP同比增长10%的预测。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提示经济放缓风险。他指出,2009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GDP基数较高,在出口增速可能放缓、投资增速短期难有起色的前提下,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仍有可能进一步放缓;但即使出现放缓,也不必过于担忧,因为这是政策主动调控结果,且回落幅度不会太大;随着“十二五”规划开始实施,预计经济增长将从明年二季度开始逐步回升,明年全年经济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

  ● CPI

  10月再创全年新高

  随着食品价格不断上涨,10月CPI涨幅再创全年新高几成定局,参与调查的首席经济学家普遍认同这一预期。

  调查结果显示,10月CPI同比增幅预测均值为3.95%,中位数为4%,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月CPI增幅(3.6%)。在参与调查的23家机构中,14家机构给出了4%及以上的涨幅。除了摩根大通给出了3.4%的最小值外,其余22家机构预测值均在3.6%以上,最大值为兴业银行和花旗银行预测的4.2%。

  国家发改委本月2日公布的监测数据印证了上述预测。10月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显示: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31种受监测产品中,近八成价格上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也表示,10月CPI可能高于9月。

  彭文生指出,10月CPI将攀升见顶,但食品价格仍然存上涨压力(尤其是食用油),PPI的企稳回升对非食品CPI也会形成传导压力,10月后CPI增速回落幅度将小于此前市场预计。

  沈建光提醒说,工资和公用品价格上涨以及需求走强,无疑将增加2011年出现高非食品CPI的风险。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预计,通胀率将于明年年初之前逐步稳定到3.2%左右。

  在CPI节节攀升的同时,10月PPI同比增幅则有望止跌回升。调查结果显示,10月PPI同比增幅预测均值为4.63%,中位数为4.5%,均高于上月4.3%水平,其中20家机构预测值均在上月水平之上。自今年6月以来,PPI增速一直处于下跌态势,直到9月才踩住刹车。

  9月CPI(3.6%)最佳预测:

  诸建芳 中信证券(3.6%)

  宋 宇 高盛中国(3.6%)

  汪 涛 瑞银证券(3.6%)

  杨青丽 交银国际(3.6%)

  上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10月预测:

  诸建芳:4.0%

  宋 宇:4.1%

  汪 涛:4.0%

  杨青丽:4.0%

  9月PPI(4.3%)最佳预测:

  汪 涛 瑞银证券(4.2%)

  沈建光 瑞穗证券(4.2%)

  上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10月预测:

  汪 涛:5.4%

  沈建光:4.4%

  ● 固定资产投资

  10月增速继续放缓

  随着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显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以及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力度的持续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短期内将继续放缓。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前十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幅预测均值为24.16%,中位数为24.4%,低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九月累计增幅(24.5%)。在23家机构中,只有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和澳新银行4家给出24.6%,余下19家所预测的数值都低于9月水平。

  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处于下行通道,从1月的26.6%,一路下滑到前九月的24.5%。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随着寒冷季节的到来和节能减排“大限”临近,10月中央和地方投资较9月难有明显改观。

  连平也认为,随着年内经济增速继续回落,加上政府主动调控政策效应持续,投资增速仍会有所回落。但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大量新投资项目开工、保障型住宅工程推进和地方区域振兴规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实施,会对投资形成一定支撑。

  前九月固定资产投资(24.5%)最佳预测:

  刘利刚 澳新银行(24.5%)

  连 平 交通银行(24.5%)

  上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前十月预测:

  刘利刚:24.6%

  连 平:24.3%

  ● 工业增加值

  10月增速加快、放缓意见分歧

  10月工业增加值增速或将结束连续回落态势。

  调查结果显示,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13.27%,中位数为13.4%,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月增加值同比增速(13.3%)大体持平。

  但各机构意见出现明显分歧,12家机构预测增速在13.4%以上,澳新银行和交银国际给出了14%的最大值;与此同时,10家机构预测增速低于9月,其中7家机构预测增速在13%以下,瑞银证券、中信建投和民生证券给出了12.5%的最小值。

  不过多数机构还是表示了积极之意。连平认为,10月PMI和PMI生产指数分别回升至54.7%和57.1%,表明工业扩张速度加快;9月PMI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10月为45.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但仍在50%以下——编者)表明终端工业产品销售加速,而原材料库存指数大幅上升则说明企业生产加速。他预计,随着企业进入原材料补库存阶段和产能利用率提高,未来工业增加值有望企稳回升。

  另外,高盛中国经济学家宋宇也列出了四个积极因素,以支持其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强劲的判断。除了PMI和基数原因之外,宋宇还指出,10 月以来更多地方政府在不同程度上放松了对“两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限产措施,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整体金融状况依然保持宽松,虽然政府上调了(部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MI指数自8月起已连续三个月回升,这表明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呈现回升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10月20日表示,维持对全年工业增速将在13%以上的预测。

  9月工业增加值(13.3%)最佳预测:

  李迅雷 国泰君安(13.3%)

  上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10月预测:

  李迅雷:13.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月继续平稳增长

  10月消费市场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调查结果显示,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18.75%,中位数为18.8%,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月数值(18.8%)持平。12家机构给出了18.8%及以上数值,其中中金公司等8家机构预测在19%及以上,最大值为19.1%。另有11家机构预测增速将稍稍回落,最小值为18%。

  宋宇指出,假期长度的变化可能造成10 月零售额同比增幅偏低,因去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重叠成8天长假,使基期数值较高。不过,宋宇认为居民消费的真实增长强劲,而消费品通胀的上升足以抵消假期因素的影响。

  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最佳预测:

  汪 涛 瑞银证券(18.8%)

  上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10月预测:

  汪 涛:18.5%

  ● 外贸

  10月贸易顺差、进口增速双反弹,出口增速继续回落

  10月贸易顺差将大幅反弹至200亿美元之上,同时进口增速将超过同期出口增速。

  调查结果显示,10月贸易顺差预测均值为226.52亿美元,中位数为231亿美元,均大幅高于海关总署公布的9月数值(168.7亿美元)。在参与调查的23家机构中,21家机构所给数值在180亿美元及以上,其中17家预测在200亿美元及其以上,摩根大通给出了最大值293.87亿美元。相对而言,兴业银行给出了最小值92亿美元。

  宋宇认为,9月、10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保持高位,意味着从基本面上来看外需基本稳定。

  商务部副部长钟山6日表示,今年中国贸易顺差预计在1800亿美元左右。今年前九月中国贸易顺差达到1206亿美元。

  虽然贸易顺差出现反弹,但10月出口同比增速延续自5月以来的回落态势。调查结果显示,10月出口增速预测均值为23.69%,中位数为23%,均低于9月公布值(25.1%)。机构对出口增速预测分歧较大,中信建投给出了38%的最大值,而瑞银证券则低至19%,不过20家机构所给数值均低于上月水平。

  连平表示,从以往的波动状况来看,10月的总量会较9月出现下滑,结合去年基期的数据来看,10月的出口同比增速将趋稳。

  在出口增速继续回落的同时,10月进口增速将出现反弹。调查结果显示,10月进口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29.21%,中位数为28.50%,均大幅高于9月公布值(24.1%)。其中,18家机构所给数值均在24.1%以上,8家机构预测增速超30%,民生证券和兴业证券更是给出了40%的最大值。

  鲁政委预测,10月进口可能有所回升,因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没有延续9月中下旬的下滑走势,而是一路反弹,截至10月22日,较9月底上涨11.2%,已经回到9月初的水平。

  9月出口增速(25.1%)最佳预测:

  沈建光 瑞穗证券(25%)

  杨青丽 交银国际(25%)

  上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10月预测:

  沈建光:23.5%

  杨青丽:24.5%

  9月进口增速(24.1%)最佳预测:

  刘利刚 澳新银行(24.1%)

  上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10月预测:

  刘利刚:26%

  9月贸易顺差(168.74亿美元)最佳预测:

  沈明高 花旗银行(169亿美元)

  上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10月预测:

  沈明高:196亿美元

  ● 新增贷款

  10月大幅回落

  备受市场关注的10月新增贷款或将大幅低于上月水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货币信贷数量将有所紧缩。

  调查结果显示,10月人民币新增贷款预测均值为4391.30亿元,中位数为4600亿元,均大幅低于央行公布的9月数值(5955亿元)。

  参与调查的23家机构一致认为10月信贷将回落,所有预测数值均低于9月规模,不过具体回落幅度则见解分歧。国泰君安给出了最大值5500亿元,法国巴黎银行给出了3000亿元的最小值。其中,中金公司、中信证券、花旗、高盛等9家机构预测值在5000亿~5500亿元之间,余下14家机构预测值均在5000亿元以下。

  央行年初设定2010年全年信贷投放目标为7.5万亿元,前九月已实现信贷投放近6.3万亿元,如果要严格执行信贷目标,四季度投放额度降至月均4000亿元。

  连平分析,受“十一”假期因素影响,10月实际放贷天数减少,新增贷款明显回落。此外,信贷额度控制、准备金率上调也是10月新增信贷减少的重要原因;三季度经济增长稳健、物价涨幅较高以及9月新增贷款规模较大,会促使监管部门加强信贷控制;加息和准备金率调高也不利于贷款增长,预计年内新增贷款平稳,出现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9月新增贷款(5955亿元)最佳预测:

  曹远征 中银国际(6000亿元)

  宋 宇 高盛中国(6000亿元)

  上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10月预测:

  曹远征:5000亿元

  宋 宇:5000亿元

  ● M2

  10月保持高速增长

  10月M2(广义货币供应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调查结果显示,10月M2增速预测均值为18.97%,中位数为19%,与央行公布的9月数值(19%)持平。

  其中,13家机构预测值在19%及以上,最大值为国泰君安给出的19.7%;9家机构预测增速在19%以下,摩根大通和招商证券给出了18.3%的最小值。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10年9月末,M2余额为69.6万亿元,同比增长19.0%,高出年初设定的17.5%目标。

  宋宇指出,在通胀率迅速上升、经济增长十分强劲的形势下,持续强劲的货币和信贷增长令人担忧。如果不采取更严厉措施(比如窗口指导或其他行政调控手段),即使政府在年内再度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总体政策立场仍将过于宽松,而这将意味着通胀风险继续趋于上行。

  连平预计,明年货币政策基调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可能性较大。从与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相匹配的角度考虑,M2增速在18%~20%左右为宜。

  9月M2增速(19%)最佳预测:

  杨青丽 交银国际(19%)

  连 平 交通银行(19%)

  滕 泰 民生证券(19%)

  贝哲民 苏格兰皇家银行(19%)

  上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10月预测:

  杨青丽:18.9%

  连 平:19%

  滕 泰:19%

  贝哲民:本月未参与调查

  ● 利率

  23家机构中2家预测11月加息

  自10月19日央行加息以来,关于年内是否还会继续加息的讨论一直不曾停歇。

  参与本月调查的23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中,仅有兴业银行和澳新银行两位预测11月内会再度加息,存贷款基准利率将分别提高25个基点,至2.75%和5.81%。

  不过,若把预测时间延长到年底,加息预期略有上升。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等机构认为,年底前央行会加息25个基点。

  鲁政委指出,若10月CPI 破四,不排除继续加息可能。如依照目前市场通俗计算方法,要将当前的所谓“负利率”转正,至少还需要加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才能实现。考虑到银行对客户贷款利率通常是按自然年时点来调整的,年内的继续加息将大大缩短利率政策的生效时滞,为明年控制物价奠定更好基础。

  另有多位首席经济学家预计明年将继续加息。沈建光认为,明年年中前将会至少连续加息三次,其中明年年中一年期存款利率可能再次上调50或75个基点,届时一年期贷款可能最多仅上调50个基点。

  不过,绝大多数机构认为11月内不会加息。王黔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我们的美国团队预测美联储在2012年第二季度之前会保持当前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并将于11月初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这些因素意味着中国继续显著上调利率的空间有限。因此,我们预测中国人民银行将于未来数月维持利率不变,以观察紧缩措施在未来几个月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不过我们预计央行将于2011年第二季度再度加息。”

  10月底利率(存:2.50%,贷:5.56%)最佳预测:

  刘利刚 澳新银行(存:2.52%,贷:5.58%)

  10月底最佳预测经济学家11月底预测:

  刘利刚:存2.75%,贷款5.81%

  ● 汇率

  年底前人民币升值幅度有限

  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预测均值为6.59,中位数为6.6。其中预测升值幅度最大的是澳新银行等三家机构所给的6.5,最小的是德意志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给出的6.65。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11月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66元。这也意味着,机构预计在接下来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有限。自6月汇改重启以来,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超过2%。

  沈建光认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加息对房地产泡沫的打压,会导致热钱流入减少,人民币快速升值压力得以缓解,维持年底人民币汇率6.5~6.6的判断。

  诸建芳认为,2010年年内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升值3%~5%。

  不过,在全球超宽松货币环境和国内通胀预期增强前提下,彭文生认为,由于利率上调空间有限,短期内政策当局可能会更多使用汇率升值来抑制物价上涨压力。

  连平表示,应该坚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小幅升值,尽快实施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机制,主动应对和化解国际压力。

  ● 宏观政策

  基调转紧

  随着经济走势强劲、通胀压力上升,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可能将出现转变。

  沈建光认为,短期来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基调转变,刺激政策适时退出,紧缩周期开始。10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意外宣布三年以来首次加息,在其看来是政策的突然转变,表明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前景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转变,宽松政策开始退出,宏观政策开始迈入紧缩周期。

  交银国际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杨青丽从另一角度阐明了相同的观点。她认为,从10月PMI数据看,几乎不存在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同时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因此未来宏观政策不可能放松,而只会向紧缩方向转变。

  同时,对于市场关注的房地产政策,彭文生认为,随着经济企稳回升态势的巩固,政府对于房地产紧缩调控会更为坚定。

  不过,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也给宏观政策造成很多制约。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称,未来经济形势需要关注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和节奏。而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则表示,经济运行较为复杂,政策处于两难之中。

  附表 2010年10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查”数据

  机构 信心 CPI PPI 固定资产投 工业增加 社会消费品零 贸易顺差 出口增长 进口增长 新增贷款 M2 下月末存 下月末贷 年底汇率

  指数 同比(%) 同比(%) 资同比(%) 值同比(%) 售总额同比(%) (亿美元) 同比(%) 同比(%) (亿元人民币) 同比(%) 款利率(%) 款利率(%) (美元/人民币)

  平均值 55.65 3.95 4.63 24.16 13.27 18.75 226.52 23.69 29.21 4391.30 18.97 2.53 5.59 6.59

  最大值 70 4.2 5.4 24.6 14 19.1 293.87 38 40 5500 19.7 2.75 5.81 6.65

  最小值 50 3.4 4 21.6 12.5 18 92 19 20 3000 18.3 2.5 5.56 6.5

  中位数 53 4 4.5 24.4 13.4 18.8 231 23 28.5 4600 19 2.5 5.56 6.6

  上月数据 52.1 3.6 4.3 24.5 13.3 18.8 168.74 25.1 24.1 5955 19 2.5 5.56

  资料来源:本报整理

  附表 2010年10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查”受访者名单(按姓名笔画排序)

  丁安华 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马 骏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王志浩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王 黔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孙 驰 野村证券中国区经济学家

  刘利刚 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连 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宋 宇 高盛中国经济学家

  李迅雷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沈明高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汪 涛 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陈兴动 法国巴黎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屈宏斌 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杨青丽 交银国际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陆 挺 美银美林亚太区经济学家

  诸建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曹远征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彭文生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腾 泰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潘向东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魏凤春 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

  资料来源:本报整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