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本加单储能待补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6日 01:41  中国经营报

  梁宵

  储能行业的资本春天正渐行渐近,但市场春天却远未到来。

  10月初,布局储能领域多时的比亚迪频繁发布在各地建设储能电站的消息。此前7月,一向对储能秘而不宣的英利也高调透露了其飞轮储能设备生产的详细时间表;而一直备受资本青睐的普能也于今年3月份完成了2200万美元的第三轮融资。

  “国内发展储能,现在不缺资金,缺的是技术和政策。”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新能源动力及储能专委会候任秘书长夏凡对《中国经营报》记者描述了储能市场的概况。

  资本风动

  储能市场到底有多大?市场研究机构SBI最新出具的能源报告显示,全球公用事业的储能市场规模每年能够增长15.8%,到2015年将超过100亿美元。

  而做出这一预测的原因在于,尽管全球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但由于风能、太阳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受季节、气象和地域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不连续、不稳定性,发出的电力波动较大,可调节性差。当电网接入的风电发电容量过多时,电网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电网接入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发展的瓶颈。

  而配套大规模高效储能装置,可以解决发电与用电的时差矛盾及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并网对电网的冲击,调节电能品质。储能技术在离网的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发电应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而据安永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新能源领域,投资储能技术的资金正在大幅上升。储能正成为资本投资新能源的一个新热点。

  “未来的电动车时代和智能电网建设,储能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夏凡说,储能的市场前景是确定无疑的。

  技术路线博弈

  然而,与风电、太阳能不同的是,储能领域的竞争从一开始就集中在技术层面。“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投资储能的风险之一。”已经投资四家储能企业的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说。

  据了解,目前储能行业的主要技术路线包括化学储能(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和锂电池等)、电磁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物理储能(抽水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

  几乎每一种技术路线都由一位业界的“大佬”力挺。比如主打锂电池的比亚迪,主攻飞轮储能的英利,以及在钠硫电池领域独领风骚的日本公司NGK。

  “一方面,这些公司从自身原有的技术优势出发选择不同的储能技术路线;另一方面,储能的应用领域很广,未来也不可能是一种技术就能主导所有的市场。”夏凡认为,技术多元化必然会在储能行业形成前期出现。

  “具体来看化学储能的几种技术路线,铅酸电池成本最低,但能量比也最低,主要运用于电站储能中;锂电池则恰恰相反,大多用于动力储能;液流电池、钠硫电池成本和能量比都较为适中,但主要用于电站储能。”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进一步解释说。

  尽管有不同的市场细分,但是储能技术的明争暗斗已经展开。今年7月份,国家电网在张北推出了20兆瓦的风能和光伏一体化储能项目招标,锂电池、钒电池和钠硫电池分别中标。据报道,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就曾公开表示,“液流电池路线对储能电站来说是绝对错误的,是绝对不可能的。”

  “从大的方面来讲,发展储能的方向是一定的,但是具体是哪一种技术路线还看不清楚,很可能投入很多资金去研发某种技术,最后得不到市场认可。”夏凡说,“目前还没有一种技术被大量地跟风,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每一种技术都是有缺陷的。”

  “矾电池中所用的五氧化二钒含量少,提炼工序比较复杂,存在的技术问题较多;飞轮储能的成本高,不太适用于电站储能;超级电容具有某些很高的技术性能,但是很难有技术突破……”对于储能技术选择的艰难和复杂,中环工程(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顾华敏深有感触。据其介绍,中环在这两年也在计划做储能,经过了长时间的调研,目前仍然没有确定到底采用哪一种技术路线。

  此外,除了上述个别问题,所有的技术还都存在难以去除的通病。李胜茂就表示,目前国内企业大多只掌握了千瓦级储能电池的生产技术,而电池从千瓦级到兆瓦级不是一个简单扩容的问题,是完全两个性质的技术要求。这样的技术水平必然会阻碍储能行业的发展。

  储能须过成本关

  技术的不成熟在带来选择难度的同时,也造成了储能的成本居高不下,客观上抑制了国内储能市场的形成。

  “储能的市场化,首先还是要考虑技术和经济性的问题。如智能电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调节电力供应,储能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对独立的风电、光电系统来说,储能是必不可少的,但风电、光电的价格本来就比较贵,如果加上储能装置,价格就更贵了,市场就不可能接受,因此,储能的大规模生产必须要先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几个示范项目之外,国内储能市场化的成果还寥寥可数。

  “储能的内在需求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当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之后,才能形成市场。换一句话说,只有当储能一次消耗掉的能源成本比发电机停下来的成本要低的时候,储能才能够推广。现在还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顾华敏分析,目前看来,不管是哪一种技术,成本问题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一方面是由于储能技术的不成熟,比如矾电池50%以上的成本都集中在电解液上,由于后者的原料——五氧化二钒在钒矿中的含量少,提取工序复杂等原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李胜茂也指出,目前国内储能电池企业面临一些关键组件需要花高价从国外进口的尴尬局面,这既推高了储能电池的生产成本,也不利于产品的质量控制。

  而从大环境来看,储能的政策利好并没有如约而至。“目前国内还未出台储能行业的相关政策,储能行业的发展更多是间接受惠于新能源产业方面的扶持。”李胜茂说。

  夏凡也指出,国外的一些储能企业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与政策环境不无关系。而中国虽然有对风能和光伏发电的补贴,却没有与之配套的储能相关规划和补贴,“不利于推动储能市场的形成。”

  “相关部门在储能行业尚未出台明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现状也使得目前百花争鸣的储能技术面临着巨大的政策风险。国内储能行业的投资回收周期会较长,提前介入该行业的企业可能面临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期。”李胜茂提醒道。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