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大地:油价不能成宏观调控手段 应少受CPI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5日 21:03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5日讯 (记者 李雨思) 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这只靴子终于落了地,中国经济网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对此次调整油价进行了解读。

  油价调整不应成宏观调控手段

  “此次油价调整是被迫而为之,调整幅度很小,是顺应国际油价的调整”,周大地说。今年6月1日国内汽、柴油降价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在每桶70—80美元之间小幅波动,期间,7月中旬和9月中旬两次出现降幅接近4%,但由于国际市场油价迅速回弹,最终都未达到4%的调价边界条件。9月底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快速攀升至每桶80美元以上,涨幅超过了4%,达到了调价时机。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9月CPI同比上涨3.6%,创下近23个月来的新高,部分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社会承受能力,油价近期或不会上调。那么此次油价上调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这一数据呢?周大地认为,不能把成品油价格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而应是作为现有经济体制下对成品油价格的一种管理,顺应国际油价该调就调,“CPI发布后发改委确实很慎重,但不能说CPI一高什么都不敢动了,那也不见得是对的做法,用国内政策过滤掉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因素是不可取的”。

  长期以来,我国进口原油占原油总量比例超一半以上,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口原油1.81亿吨,增长24.1%。而且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8500多万辆,超日追美成为全球第二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越来越成为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石油价格只会上不会下。”周大地说。

  至于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周大地认为影响并没想象中的大,因为石油价格占全国人民的消费中占比例很小,有车族还不到总人群的10%,相较而言,现在的房价、食品价格和医疗价格等对百姓生活影响更大。

  企业自行定价也是一种改革思路

  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实施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了十二次调整,基本理顺了成品油价格,对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市场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遭到了不少声音的批评,“多少有点费力不讨好”,周大地如是说。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表示,价格机制运行中确实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成品油价格调整周期过长,容易引发投机行为等。并表示,新的成品油价调整机制争取在年内推出,比目前现有机制会有很大调整,做到更加透明有效抑制囤油现象。

  周大地对此表示,当前的成品油价调整机制是看前一段时间的价格来确定油价,只能反应已经发生的事,不能反映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确实有可能造成囤积。下一步应该增加灵活性、加快调整速度,防止资本投机。

  他也提出另一条改革思路:即让企业自己定价,国家通过税收来缓解社会矛盾。“在我国实施这一道路也不是不可能,但企业、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准备。那时的油价有可能会比现在稍高点或差不多,也并不一定会因为寡头竞争出现油价疯长的情况,因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如此。”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