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业板周年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3日 00:42  中国经营报

  张岩铭

  编者按/ 2009年10月30日,怀胎十年的创业板,呱呱落地。一夜间,它创造出百位身价过亿的创业者,开始了新一轮的造富神话。创业板激发了企业家将企业经营和资本运作相结合的冲动。但是在这个为中小企业搭建的新的融资平台上,财富效应显然被过度渲染,而获取扩张资本的企业却有点增长乏力。

  My God!如果你梳理创业板一周年来的奇迹,难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当然,如此感慨的背后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创业板的股票似乎普遍“卖高了”、“卖贵了”。

  早在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登陆创业板时,高估值就一直被视为创业板的诟病,备受争议。不过,那时市场还对企业的高成长寄予厚望。但等到2010年8月底,创业板企业公布期中成绩单后,高成长的神话也褪去了光芒。而这也让机构投资者开始担忧,中国创业板公司是否真能像纳斯达克的微软那样,以高成长来化解高估值?

  “中国创业板的推出,整体还是比较成功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高成长和高估值的质疑。”深交所内部人士如是评价创业板。

  尴尬的高估值

   超募一直是创业板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清科集团的统计显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行市盈率为40倍至126倍,远远高出主板市场30倍左右的发行市盈率。依靠高市盈率,前100家上市企业获得了400亿元的超募资金。

  “创业板企业估值很贵,有些制造业企业已达100倍市盈率,实在太离谱。”东方富海合伙人梅健认为,传统制造业一般只有30%的增长,能有50%的成长已经算不错。为此,他判断,“创业板企业可能难以承载现有的高市盈率。”

  “创业板的创富效应,激发了企业做大上市的热情,但同时也吸引了各路资本流入股权投资市场。项目源在增加,资本也在增加,但资本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项目的增加速度。”梅健说,二级市场的高市盈率发行,将一级市场Pro-IPO(首次公开发行前期 投资)阶段项目的估值由8倍抬升到近20倍,有些项目的市盈率甚至到了30倍。

  东方富海总裁程厚博清晰地记得,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前,创投投资企业股权并不是采用当前普遍的市盈率估值法,而是采取市净率估值方式,一般是净资产小幅溢价,抑或是净资产加一点无形资产,价格总体非常便宜。当股改完成后,创投开始采用市盈率方式评估企业价值,价格一般为三四倍PE。

  2009年上半年,二级市场好转,股权价格渐渐抬高到8倍左右。但进入下半年,价格就像是坐了直升飞机一样飞升,企业开价20倍以上,成交价格普遍达到15倍以上。创业板出来后,程厚博发现企业家纷纷提高公司股权估价。程厚博曾遇到一个项目,企业离上市至少还要两年,公司在技术方面尚未完全攻克,未来发展还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年销售在5000万元以上,年收入1000万元左右。”但即便如此,企业主的开价要价估值2亿元,20倍市盈率。

  让创投更吃惊的不是企业高昂的报价,而是价格抬升的速度。达晨创投董事长刘昼说,他们曾在2009年4月投资了游艇企业太阳鸟,但隔了半年,企业进行第二轮融资时,价格抬升了50%;2009年年中投资的翰信通讯,半年后价格抬高了3.5倍。虽然创投认为这是企业家“漫天要价”,但企业主也有自己的说法,“企业将来在创业板一上市,就有50倍、100倍的市盈率。”深圳一位投资经理告诉记者,现在的企业家都认为,10倍以下是贱卖自己的股权,十几倍是便宜得不得了的价格,开价20倍、30倍也不离谱。

  高成长之忧

  高市盈率的基础在于高成长。高成长曾经是创业板开闸时所宣称的最大优势。然而,顶着“高成长”光环上市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却在业绩中报上栽了跟头。统计显示,在已公布中报的113家创业板企业中,剔除无法比较的之外,上半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率为27.0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率为25.21%;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25.56%,这三项数据都排在主板和中小板之后。由此一来,创业板公司整体的高成长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这些公司是否能为投资者创造一个高回报?程厚博认为:“很多创业板上市企业已经过了每年翻番的高速成长期,很难实现高成长。”对于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上市企业而言,如何利用募集的资金,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来支持高估值,是个不小的难题。“如果企业把超募的资金用到好的项目,会产生正面效益;但如果乱投资,反而会对企业带来损害。” 程厚博注意到,超募让很多创业板企业上市后快速地找项目投资,有一家企业甚至将办公室的行政人员都派出去寻找募投项目,“这种现象很让人担忧”。

  而种种迹象显示,已上市企业的投资动向中,似乎很难看出高成长的迹象。

  神州泰岳拥有13亿元超募资金,上市就出手4.21亿元购买了北京朝阳区北辰首座大厦共16层的办公房产,堪称创业板公司中买楼最大方的公司。探路者梅泰诺天源迪科等公司的购楼计划也在2000万元以上。

  此外,将超募资金用于置业,走传统行业路子的企业还不在少数。华测检测将超募所得的1.35亿元和自有资金 4785万元用于建设中国总部及华南检测基地,其中1800万元买地,1.6485亿元用于总部大楼及实验室大楼的建造和装修。另外,星辉车模新宙邦等也都购买了多块工业用地的使用权。而在投资者看来,这些投资是否能给企业带来高成长,值得质疑。

  套现的意味

  而当投资机构纷纷质疑创业板的高估值时,创业板公司的高管更是以辞职套现来表达他们对公司价值的判断。根据深交所的统计,创业板推出近一年来,共有33家公司的67名高管辞职,其中,持有股票的有22人。在外界的理解中,这些高管集中辞职都是为了能套现股票。

  根据深交所规定,在职的上市公司高管股东,每年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超过自身持有数量的25%;而对于离职高管,在6个月后的12个月内,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持股总量50%,在12个月期满后,则可随意减持。换句话说,如果将手中的股权全部抛售,在职高管需要4年时间;对于离职高管,则只需要一年多的时间。而高管之所以急着抛出手中股权,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高估值。

  “维持高估值的前提是以高成长来消化估值。市场给予了创业板高估值,但企业却无法交出高成长的成绩单,高估值自然难以维持。” “早点减持股权,相当于是可以将50元的钞票当100元花。而等几年后,如果创业板企业成长性达不到预期,这50元可能就变成30元。”上海一位接触过不少创业板高管的阳光私募总经理认为,这才是高管扎堆离职的真正原因。

  而考虑到小非股东、高管们的套现冲动,二级市场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也纷纷抛售持有的创业板股权。“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还是要回避一下创业板”,上海一位股票型基金经理的话,充分反映出机构们从追捧高成长神话到担忧高估值的心态转变。

  刘昼直言,10月将陆续迎来创业板小非的解禁潮,而这将使得创业板由目前的五六十倍市盈率,逐渐回归理性。“按目前30%~50%的成长性,创业板30~50倍左右的估值是比较合理的。”刘昼认为,只要二级市场的估值回归,必然会传导一级市场的价格下降。“它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半年时间。”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