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加息一箭多雕 政策仍需协调配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2日 06:58  金融时报

  记者 李倩

  如果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么管理层管理通胀预期、改变负利率状态、抑制资产泡沫、稳定货币信贷的态度已非常明确。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取决于经济发展态势和前期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相机而动,充分发挥灵活性和针对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一直是宏观调控部门的决心。

  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为央行两天前的加息举措进行了充分注解。9月份CPI同比增长3.6%,证实了此前市场对CPI继续攀升的预期;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依然强劲的经济增长显然是加息的重要支撑。此时加息再次体现了央行一直秉持的货币政策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因此,业内专家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加息是为了管理通胀预期、是为了改变负利率状态、是为了延续房地产调控政策,也是为了给市场一个稳定预期。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高级研讨会上提出,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仍面临着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艰巨任务。国内信贷持续扩张动力仍然较强,跨境资本流动蕴含潜在风险,流动性过多、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周期性不良贷款增加等宏观风险将会显著上升,金融业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众所周知,今年以来物价上涨的势头丝毫没有放缓,考虑到自然灾害粮食减产、资源价格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球流动性宽松、输入型通胀压力叠加等影响,推升物价上涨的长期性因素依然存在,且自今年2月份以来,中国的负利率已经维持了7个多月,加息已是箭在弦上。只是顾及到加息可能会损伤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实体经济复苏,加息之箭始终未发。一系列宏观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已控制在预期之内,从三季度GDP和1-9月GDP(同比增长10.6%)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基本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正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所言:“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控制通胀预期的两难中间,控制通胀预期的‘难’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调整利率是为了更好地调控通胀预期,同时也是为了加强房地产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力度”。

  对于未来CPI走势,今年上半年,市场曾一度普遍预期因翘尾因素影响CPI的年内高点将在6、7月份出现,但二季度以来,随着国内外新涨价因素的增多,CPI的高点预期也在不断后移。目前不少市场分析人士预计,CPI年内高点可能出现在四季度。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不仅面临着高通胀的压力,可能还会出现高物价周期。因为物价是权衡通胀的主要指标,高通胀与高物价已经影响中国经济很长时间,而到年底,物价还有可能继续上扬。如果不及时改变这种局面,通胀预期就会不断加强。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也对本报记者表示,CPI仍未到顶,10月份不排除超4.0%的可能。考虑到宏观层面对通胀风险加速的管理,年内3%的通胀目标应能够达成。中信证券分析师诸建芳也预测,10月份CPI可能会上涨到3.8%-4%,通胀压力仍会加大。政策调控转入稳健,未来会否进入加息周期,加息频率要看通胀走势情况再判断。“CPI是否过4%,决定是否可能继续加息。除非CPI被急剧拉升到4.0%以上,否则随着第四季度经济增速放缓,预计年内不会继续加息,但不排除再次提高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以确保年初预定的M2能够达标。”鲁政委说。

  鉴于物价上行的压力有增无减,甚至有学者认为,我们需要上调通胀容忍度,这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但是,通胀压力下实际利率负值状态,造成存款购买力贬值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存款不如投资的心态”早已显示在央行此前对储户的调查中。负利率将强化投资股市、购买住房等意愿,不利于银行体系资金稳定。因此,此番加息也被市场解读为深化房地产调控和防范金融风险。毕竟加息对削弱住房购买力、降低购房预期、提高开发商财务成本、抑制投机都将起到直接的效果,对于房地产预防资产泡沫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对央行加息予以呼应的是,住建部随后也上调了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如果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么管理层管理通胀预期、改变负利率状态、抑制资产泡沫、稳定货币信贷的态度已非常明确。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取决于经济发展态势和前期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相机而动,充分发挥灵活性和针对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一直是宏观调控部门的决心。显然,加息已经取得了“一箭多雕”的意义,只不过,国内的市场问题不能靠单一的政策解决,面对目前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需发挥政策合力,向政策的协调配合要效力。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