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乳业当从丑闻中汲取教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2日 04:05  第一财经日报

  乳品行业巨头丑闻缠身,斯文扫地,这是最近曝光出的“恶性营销门”给人们的直接感受。一个信誉度、美誉度曾遭受重大伤害的行业,旧痛未愈,龙头企业参与的“恶性营销门”,又为其添上新伤,将整个行业直接逼迫到商业伦理的底线之下。

  放眼中国商业界,尽管许多企业从资产情况来看,已被列入大企业的阵容里,但是仍然没有摆脱“野蛮生长”的发展状态。乳业龙头企业能够做出如此低级,甚至涉嫌违法的事情,不能不令人慨叹。其实,乳品行业如此,其他不少行业亦是如此。

  我们在昨天的社论中已经谈到过,包括乳品业在内的许多行业之所以出现种种乱象,或是因为缺失商业伦理,或是蔑视法律底线。商业道德资源的贫瘠,将是这片土地难以生长出伟大企业的重要原因。而诸多企业公民宁愿因循潜规则,也不愿意去尊重法治精神,则成为商业生态混乱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商亦载道,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纳入商业哲学范畴的商业伦理或商业道德,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不过,一些人在谈及企业与商业道德的时候,往往仅仅将企业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将企业家与慈善事业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忽略了一个前提,即企业的存在与发展行为本身,是否遵从了基本的商业秩序。如果一个企业家一边忙着“过度营销”甚至“恶意营销”,一边又在公众场合奢谈企业社会责任,奢谈企业慈善,这样的企业家又怎会不被人怀疑患上了人格分裂症?

  商业伦理的存在意义,本质上就是对理想商业秩序的追求。在一种和谐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商业秩序之下,商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企业通过提供优质的产业与服务,能够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可以说,商业道德资源的丰厚,将提升商业在整个社会系统当中的功能与作用。

  回顾过去的这几年,乳品行业却是稀释商业道德资源的一个负面典型。从三聚氰胺事件到随处可见的过度营销行为,再到今天的“恶性营销门”,这个行业一再失去社会的信任。商业伦理的缺失,莫过于此,也导致这个行业短时间内几乎没有可能生长出令人尊敬的企业。事实上,这也与乳品行业法治意识集体性的淡漠密切相关。

  乳品业的所谓“恶性营销”事件,绝非始于今日。各品牌之间的互相拆台、互相恶意攻击,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一些涉嫌损害其他公司商业信誉的犯罪行为,在许多人的眼里,也多是不以为然的事情,认为这不过是业内的商业原生态与潜规则而已,而不太会与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

  这种“恶性营销”,一旦突破了某个节点,或是超过了对手的容忍度,则很有可能转化为台面上的战争,被纳入司法程序。潜规则操纵下的“恶性营销”,转为由明规则来作法律定性,于是,就可能有人锒铛入狱,就有公司声誉大损,进而伤害整个行业。这样的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足坛的乱象。当赌球、假球成风之时,当足协主要官员也介入其中之时,圈中人早已有意无意地忘记世上还有“法治”二字。等到问题严重溃烂,直至不可收拾地步,潜规则被明规则替代,一些人此时后悔,却已太晚。

  说到底,乳品行业集体性漠视“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的信条,过于热衷于草莽生存的方式。结果,商业伦理与法治的两条底线双双被击破。这是一个行业的悲哀,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诚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公平竞争。公平竞争的状态,则依靠法律制度、规则来加以保证。人们早已认识到,市场经济常受到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干扰。内的一面,是行业内部的相互欺骗、倾轧、不合理垄断,以及不正当竞争,等等。很明显,今日乳品行业丑闻迭出,正是市场经济秩序受到内部严重干扰的结果。如果法律制度不能发力,任由潜规则在业内横行,最终将对行业造成摧毁式的伤害与打击。当然,包括行政权力等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则是从外部对市场秩序进行的干扰,这种干扰,危害同样巨大,道理简单,这里不再展开。

  无论此次“恶性营销门”将有怎样的结果,乳品行业最终还会回到平静的状态。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行业究竟能够从过去的诸多丑闻中吸取多少教训,又能长出几分志气。不能汲取教训的行业,注定是不会有远大前途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