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投机、调整储备机制、改革小农生产方式提高棉花单产,或可平抑棉市
■本报记者 刘建锋
9月15日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麻公司的业务部门已经大喊“棉价疯涨”了。那时,市价为18598元每吨,10月20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该公司总经理梁东亚办公室听到的市场喊价,已经高达2.6万元每吨,付现交易价也高达2.565万元一吨。这令该公司老总不得不中断与记者的谈话,电询下家是否敢于接受。
2010年9月以来,棉花的价格一路飙升,新疆籽棉的价格从每公斤8元左右飞速上涨到12元左右,籽棉加工后的皮棉价位,从每吨1.7万元左右,飞涨到10月20日的2.6万元左右。
由于价格涨速太快,21日新疆棉麻集团公司的一位职员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市场风险太大,公司尚未敢大规模收购。
据记者了解,20日,国家有关部门组成了调研组到新疆专项调研生产和购销情况。
炒棉客“十年磨一剑”
从2002年到2003年,新疆棉花被浙江温州等地商人瞄上,2003年新疆棉价突涨数倍,有报道说,籽棉的收购价从2003年9月份的每公斤1.6元飚升到2004年初的8元以上;温商轧花厂也由近百家突增至300家。浙江本地媒体报道说,2002年至2003年浙商尤其是温州商人“逢人谈棉”。
价格飞涨,泡沫当年过去,2003年至2004年,皮棉价格短短半年间从每吨1.2万元涨至1.8万元,又在半年间跌至1万元。2004年银行收缩贷款规模,到2005年初,成品棉价格已剧降1/3以上,跟进炒棉的大批温州商人大批亏损。新华网的报道称:“新疆温州商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说,2004年到新疆炒棉的温商只有少数人赢小利,多数人亏了大钱,新疆温州商会某副会长2004年底就亏了上百万元。”
2008年,棉价再次出现大幅波动,一度从每公斤5元跌落到2元,棉花种植面积大幅缩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胡建国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2009年,棉价再次上涨,从5元涨高到7元多。
“今年棉价飙升堪比黄金,浙商新疆承包棉田赚翻”,钱江晚报在2009年12月底报道说。该报道还引述浙商话语,指2010年棉花形势“一定也不错”。
“受气候影响,今年棉花收购推迟了15到20天开秤”,梁东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2010年全国棉花收成不够好,全国市场空缺很大,近年每年纺织用棉总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而国内产量始终徘徊在700万吨左右,全球市场棉花也不够,加之浙商在新疆炒棉已久,抓住了这一市场机遇,因此今年棉价飞速飙升。”新疆棉麻公司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业务经理说。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21日找到新疆温州商会,该会会长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记者就有关棉花投资问题的采访。
针对投机风行,有报道建议采取特殊措施:“市场流动性以及期货市场的资本属性是价格的重要推手,增加这些领域的风险成本,是有效遏制投机的手段。短期内即便单个单位没有风险,但在我国市场机制还并不完善的大背景下,这些单位的长期风险还是存在的。釜底抽薪,降低市场炒作动力,是对这些单位以及行业健康的保护。”
国家储备能力缺陷
2008/2009年度中储棉抛储量为153万吨,同时收储272万吨。而当年抛出并没对2009年的棉价产生大的影响,前述业务经理说。
目前国家储备已经基本抛空,梁东亚分析,国家储备能力有限,对市场后期的影响也有限。
他认为,如果大型企业参与调控能落实,对于稳定棉价有好处。目前,兵团棉麻公司只在兵团内部收购棉花,如果能参与调控,公司便可参与地方收购,可以帮助提高国家储备能力。
价格过高,对于下游的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来说压力很大,最终还将传导到消费者身上,而对于流通企业而言,也存在市场风险,投机性太强,他说,流通企业在有敢于接受的下家时,顺价销售,利润空间其实也有限,获利大的是投资炒作者。
棉花种植的小农生产模式危机
“不包括兵团,新疆全区棉花种植面积是1416万亩,产量150万吨(皮棉,记者注)。”新疆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李处长10月19日在电话里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兵团种植面积是701万亩,产量110万吨(皮棉,记者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种植业管理处胡建国副处长说。
为何单产能力相差如此之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麻公司总经理梁东亚说,地方小农经济为主,生产投入和科技水平都相比较低,而兵团实行机械化耕种、机械化采摘,注重科学化管理,生产效率要高很多。
据他介绍,地方每亩棉田投入在1200元左右,兵团在1400元左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机械化办公室李处长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兵团今年计划实现220万亩机械化采摘,机械化采摘的成本,每亩仅为125元,而人工采摘成本则高达三四百元。
他说,如果全面推进实行机械化采摘,那么到2015年可以在兵团全面实行机械化。而目前采摘工紧缺,北疆地区尤其是奎屯等地,工人采摘成本已经上升到了2.5到3元一公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