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新政二十日房价能否降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1日 08:48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李希琼■邢杰冉

  北京居高不下的房价刺痛着普通购房者的神经,4月调控后,楼市经历几个月的低迷。9月重现回暖,大有反弹之势。9月29日,六部委联合对楼市进行二次调控,新政施行至今已有二十天,北京房价会降温吗?记者针对新政后房价问题进行了多方采访。

  新政后楼市总体运行平稳

  9月新政出重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力图缓解供给紧张,并要求地方政府立即制定细则,三套房停贷,首套房首付上调至30%及以上,房价上涨过快地区限制购房套数等。

  据北京市住建委提供给中国经济时报的文件,北京商品住房市场国庆期间运行总体平稳。10月1日—6日共签约782套,较2008年和2009年同期分别增长了46.2%和41.2%,主要是2008年和2009年同期分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庆六十周年影响,市场成交偏低。而与2006年和2007年同期的常态水平相比,今年国庆期间,受国庆前住建部、银监会、国税总局等六部委发布调控政策提高购房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减少税收优惠等因素影响,成交量有所降低。

  北京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主管张月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由于新政执行仅仅二十天,效果还不明显。目前看来,北京二手房市场成交价格变化不大,但挂盘价格稍有走高。此外,据链家地产了解,包括万年花城在内的北京二三十家楼盘目前无降价趋势。与新政出台前相比,新增购房客户数量有所下降,而看房频率活跃度仍然较高。房屋网签约量未受影响,但实际成交额却有所下滑。

  “4月调控后大规模的购房者观望流目前还没有出现。”张月表示,目前消费者较以前更加理性,虽然对新政调控效果的心理预期远比不上4月那次,但新政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购房者的恐慌心理。

  新政扼制房价过快上涨

  “4月调控过后,二手房市场平均成交价格下降15%左右,此后楼市经历了长期低迷。9月房价刚有上涨苗头,政府便推出二次调控政策。”张月告诉本报记者,政府扼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标已经达到。虽然短期内房价难以大幅下降,但是从调控政策还是可以看出政府抑制高房价的决心。

  张月认为新政出台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购房者对房价过快上涨的担忧,从而减少被迫恐慌性购房。首付款比例调整至30%及以上、停发三套以上住房贷款等措施也暂时抑制了购房需求,从而缓解了楼市供不应求的现状。链家联系到的北京13家银行,已全部从10月1日起执行首付款比例30%及以上的政策。

  平抑房价,关键是增加供给,这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新政明确提出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记者从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网站了解到,第四季度北京将有49宗地块入市,其中45块涉及居住性质,超过今年前三季度住宅用地供应面积的总和。此外,北京市住建委早在年初就提出两个50%的目标,第一个是今年整个保障性住房的供地要占到整个北京市住宅供地的50%。第二个是今年加大建设力度,准备开工建设和收购各种保障性住房13.4万套。根据北京市住宅建设规模来测算,这13.4万套占2010年北京新开工建设住宅套数的50%。

  新政提出,加快推进房产税试点工作。对此,张月认为,北京房地产市场情况复杂,短期内很难征收房产税,只能在试点工作开始之后,借鉴其经验,再结合北京实际情况进行征收。

  降温与否仍需观察

  “目前北京楼市房价居高不下,最根本的原因是供不应求,再有就是投机行为的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土地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李景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房价问题,就要增加各类住房供应,达到供求基本平衡,此外严厉打击房产投机行为,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他主张在界定何为投机的基础上,对投机者征收利润税。

  对于房价是否下降,李景国认为不能贸然下定论,必须观察一段时间。新政是好,但地方政府能否落实好才是关键。差别化信贷、限购等政策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抑制需求,但不能从根本上抑制房价,毕竟有刚性住房需求的人总得买房,因此一定要增加供应量,达到供求基本平衡。

  张月认为,房地产不同于其他商品,生产周期较长,且经济适用房大多处于远郊,而市中心附近新房价格太高,普通人无法负担。与之相比,二手房价格适中且位置较好,盘活二手房市场可以大大增加住宅供应量,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二手房市场发展的规定,从而缓解供需矛盾。“房价过快上涨是不正常的,总有下降的时机,房价应呈曲线波动。从政府现在的调控决心看,房价将来会缓慢平抑。”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