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艾肯格林和埃尔文谈如何避免货币战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1日 02:08  第一财经日报

  巴里·艾肯格林 道格拉斯·埃尔文

  金融危机爆发已逾三年,人们可能认为类似大萧条的后果已被排除。但现在它们又回来了,而且来势比以前更凶猛。这次的担忧是货币战争——可能导致关税壁垒及相应的报复措施,从而重蹈上世纪30年代国际贸易体系破裂的覆辙。

  担忧不无道理。上世纪30年代的经验表明,汇率摩擦甚至要比大衰退更能造成保护主义压力。

  事实上,在上世纪30年代,提高关税、收紧贸易限额最起劲的并非那些衰退最严重、失业率最高的国家。从国家间的对比可以看出,产出萎缩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保护主义严重程度并没有什么关系,失业率的高低和趋势亦然。

  为什么在上世纪30年代遭受重创的国家没有采取保护国内工业免受外国竞争的措施?答案很简单。大萧条的到来伴随着需求极度萎缩,导致进口量急剧下降。因此,进口商品对经济的渗透力实际上是下降的,而且速度惊人,每个国家的情况都是如此。生产者当然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但来自进口商品的竞争也许是当中最微不足道的。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随着危机在2008~2009年蔓延到全世界,进口量的下降要快于产出。贸易萎缩使进口密集型部门的外来竞争趋弱,因此贸易保护其实起不了什么作用。据世界银行估计,在此次危机中,只有2%的贸易量下降跟保护主义抬头有关。而上世纪30年代,这一比例大约在50%。

  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

  答案就在货币摩擦上。上世纪30年代,提高关税、收紧贸易限额最起劲的恰恰是汇率管理能力最弱的国家——即仍采取金本位的国家。1931年,英国和其他24国停止黄金汇兑,允许货币贬值,这使得仍采取金本位的国家陷入了通缩陷阱。为了保卫本国经济,这些国家只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征收“汇率倾销”关税、推行进口限额,以此来减轻本币日益高估所造成的竞争力下降带来的不良影响。

  但贸易限制无法替代国内通胀措施,因为贸易限制既无法扭转产出和价格的下跌趋势,也不能提振银行体系。相反,放松银根、采取通胀措施的国家不仅稳住了金融体系、更早地实现了复苏,而且避免了流弊深重的保护主义。

  今天,美国就相当于上世纪30年代坚持金本位的国家。它无法单方面改变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就业改善情况一直令人失望,通缩危险始终没有摆脱。由于缺乏其他解决问题的工具,贸易保护压力正变得日渐强大。

  那么,如今应该怎样做才能应付自如又不至于陷入以邻为壑、竞相贬值的怪圈?在上世纪30年代的通缩潮中,减轻保护主义压力最有力的方法是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推高物价、刺激经济复苏。这一招在今天依然有效。只要通缩恐慌平息、产出与就业开始强力改善,保护主义压力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因此,罪魁祸首并非中国,而是美联储董事会。美联储一直不肯充分动用手中的工具来克服通缩、刺激就业增长。只要美联储这样做,国会就不必花力气去寻找替罪羊——比如中国——来为美国的低就业复苏开脱了。美联储应该学习日本央行的好榜样。

  当然,由于人民币盯住了美元,因此美联储的再通胀政策不但对美国有效,还会影响到中国。但中国有能力处理好这一情形。中国的经济规模只是美国的几分之一,且美联储货币扩张能力也颇为有限。

  结果也许对中国不利。中国的通胀率已经超过了合理区间。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早有准备:没错,那就是让人民币升值。

  (巴里·艾肯格林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道格拉斯·埃尔文是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0.)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