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意外加息难言货币政策转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1日 02:07  新京报

  ■ 头条评论

  时隔34个月,央行再次加息。根据此次加息方案,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除活期存款利率未调整外,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相应调整。(据10月20日《新京报》)

  央行出乎意料地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使得半年来的争执终于盖棺论定。而随着中国开始加息,全球的货币政策操作也开始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其中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仍维持低利率甚至开始降息,而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则开始加息。

  之所以出台加息政策,表明政策层今年以来对于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已经大幅下降,8月份以来工业增速和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回升,也支持了相关论断。

  从政策目标上看,这次加息应该体现出三个层面的意图。

  首要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是为了延续和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意图,进一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众所周知,“国十条”出台之后,房地产市场虽然有所反应,但9月份又出现大幅反弹。为了保证本轮调控达到预期目的,一方面各地方政府持续推出各项行政性措施,另一方面则由紧缩性货币政策来约束购房需求的膨胀。实际上,当前房地产调控正处于敏感时期,加息政策的强烈信号作用非常明显,表达了政策层对于前期调控效果的不满。

  其次,主要是发挥利率政策的收入分配功能。自今年2月份CPI上涨达到2.7%,超过了当时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后,居民实际存款利率由正转负。此后,居民实际存款利率经历了连续7个月的“负利率”,而且程度还在加深。在多数普通人还依靠银行利息来获得资产增值的情况下,负利率对于中低收入者的资产稳定都产生一定影响。有鉴于此,加息也是为了避免负利率对于居民存款的侵蚀。

  另外,虽然CPI连续出现上涨趋势,但从中长期看,物价水平并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而宏观经济运行也没有出现过热迹象。由此来看,本次加息政策的第一目标并非是针对物价上涨压力,而是在实现其他主要目标的同时,释放出一种信号作用,对日益增加的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影响,并对释放通胀压力产生“连带作用”。如本次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存款利率分别提高25、46、52和60个基点,就是为了吸收长期储蓄、扭转存款活期化趋势,对抑制通胀有积极作用。

  当然,本次加息并不意味着年初确定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开始转向,这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经济的复苏还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要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为主要短期资金来源国的发达经济体,其与中国的利差不断扩大,使得国际热钱进入中国追求套汇和套利的可能性也在上升,对内部经济金融稳定产生冲击,并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

  由此来看,本次加息仍然是适度宽松政策中“度”的调整,进入持续加息周期的基础并不存在。下一步如果房地产调控效果充分显现出来,并且不出现重大的外部因素动荡,预计货币政策仍然会以数量型操作为主。

  □杨涛(北京 学者)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