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进峰
时隔34个月后,央行再度祭出加息利器。
10月19日晚7点,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
尽管对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调整采取了对称加息的形式,但对2年以上存贷款利率调整却采取了不对称做法,即两年、三年和五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上浮46、52和60个BP,而对两年以上贷款利率却均采取上调20个BP。
业内人士指出,央行针对一年期和其他年限存贷款利率调整的不同做法,折射出央行面对通胀压力、资产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速下滑之间的多重选择。
央行何以选择在三季度宏观数据公布之前,启动加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对当前通胀压力的担忧是央行选择此时加息的重要原因,此前市场普遍预计9月份CPI可能高达3.7%,若果真如此,CPI将连续三个月站在3%的年内调控目标之上。
19日晚,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和民生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滕泰则对本报记者表示,此时上调利率也旨在进一步抑制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上涨。事实上,此前央行已经连续四次动用存款准备金手段,但房地产调控和通胀并未收到明显成效。
此前央行最后一次加息是在2007年12月,2008年中国进入降息通道,先后五次降息。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向本报记者表示,希望央行货币政策能起到一个宣示货币政策收紧、政府坚决抑制通货膨胀的决心。“如果政策能够使得市场和经济主体相信政府全面收紧货币政策开始这样的一个信号,这次加息的意义才能够得以体现。”
剑指通胀和房价
通胀压力和抑制房地产泡沫被普遍认为是此次央行出手的动因所在。
滕泰分析,之所以选择此时加息,有两点考虑:一方面,房地产和通胀调控没有达到目的;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在放缓。货币政策一时两难。“本来二季度末是加息的好时机,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其实,早在9月29日召开的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已有政策调整迹象。与此前“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说法不同,此次例会已将“防通胀”提到首位,并指出任务艰巨。
刘煜辉也判断,政策出炉可能是由于通胀压力比预期要大很多,若以CPI算,中国负利率已经持续7个多月,而实际通胀压力则更高。“从目前看,明年将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通胀主要来自农产品价格的趋势性上涨。”
滕泰则认为,加息主要是针对房价,而加息也有利于房价的尽快回调和物价上涨趋势的进一步回落,而央行迟迟不愿加息,则在于其双重顾虑:一是担心加息可能给经济下行带来压力;另一方面,加息导致美元和人民币利差扩大,在国际上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
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经济走势仍然不明朗,刚刚公布的9月份外贸数据显示,出口和贸易顺差正在减少。9月贸易顺差168.8亿美元,较上月环比减少15.7%,为最近5个月以来的低点。
经济下滑的担忧并未彻底解除,但此前年内四次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使得数量型货币政策使用空间越来越窄。
为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5月10日和10月11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为历史最高。
面对越来越窄的数量货币政策,加息已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滕泰认为,此次央行除了一年期是对称加息外,其他均为非对称加息,也证明了货币当局的担忧:一方面,货币当局希望调控房地产价格,另一方面,担心对经济走势的副作用。所以对贷款利率调整颇为谨慎。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央行一直慎谈利率手段。
货币暂时从紧
在刘煜辉看来,假设市场主体都能够揣摩到货币政策背后的决策因素的话,货币政策的效果将大大折损;而此前央行多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并未取得良好成效,10月11日,央行针对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和两大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六家商业银行差别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更使得市场预期短期内不会加息。
“只有央行释放明显的货币收紧信号,企业才可以根据这个信号调整自身的投资和消费,只有这样实体经济的各项指标才有可能向着货币当局希望的调控目标靠近,否则只能是应景式的,政策实际效果也会很小。”刘煜辉分析道。
当市场不相信货币当局的政策决心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与数量宽松工具相比,利率工具不那么直接,调整利率价格需要一个传递机制,需要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家庭在内行为发生变化,这样才能影响到货币的供给速度。
“传递机制是否顺畅,宣示的决心是否足以让市场相信这是货币政策收紧的开始,还需要后续观察,这是否是一个重大政策调整的拐点。”一位国家信息中心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员分析,他认为加息出乎预料。
不过,滕泰并不看好政策长期从紧。
“央行一直在回避使用利率手段,连续三次使用的都是存款准备金手段,但房地产价格迟迟不下来,此种状况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率;这与2007-2008年的情况并不一致。”滕泰分析,“目前,经济仍存在下滑趋势和可能。”
人民币短期升值压力
加息的副作用,短期内还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增和热钱涌入加速。
滕泰分析,由于人民币和美元之间息差的扩大,造成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加速,同时还能打击海外市场。
美日欧全部都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息有代表性的只有印度和澳大利亚,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加息,中国加息有象征意义,这意味着中国已从2008年应对危机的状态下走出,货币政策回归正常。
从某种程度,影响到欧日美的政策,也会督促美国人对美元负责。如果国际上一直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人民币汇率、出口产业是十分不利的,滕泰建议,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加息之后,一段时间内尽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加息的不良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