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拟下周四公布数据 CPI高位担忧再触加息预期神经
孟斯硕
国际金融市场风声鹤唳,外界担心“货币战争”的潘多拉盒子可能就此开启。
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统计局拟于下周四公布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核心指标。
虽然受去年基数影响,市场预期三季度经济运行在数据面上可能呈回调走势,但由于国内旺盛需求的支撑、以及面对流动性整体充裕的局面,加息的靴子是否会掉落以及货币政策是否会转向,将成为最大看点。
加不加息 利弊权衡
8月份CPI同比增长3.5%,刷新了22个月以来的纪录。受翘尾因素以及节假日刺激需求的影响,“9月份CPI仍会居高不下”是很多机构对于物价的判断。
“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显示,9月份CPI预测均值为3.5%,中位数为3.6%,有12位首席经济学家给出的数值高于8月水平。其中,汇丰银行等7家机构给出了3.7%的最大值,最低预测值也达3.2%。
民生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郝大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由于翘尾因素不断下降,食品价格比较稳定,预计9月份CPI将在3.4%左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公布8月份CPI等数据时也强调,关于后期的价格走势分析,整体看下降的因素可能更多一点。
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陈露告诉记者,随着基数效应逐渐消退,四季度CPI将迅速回落,三季度物价将成为年内的高点。
关于物价讨论的持续发酵,再度触及了市场关于加息预期的神经。
近期颇为热闹的外部市场动向使得中国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当前,美欧货币当局释放出继续扩大流动性信号,日本央行祭出零利率政策,韩国、巴西、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均酝酿或采取市场操作影响本币汇率,一些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
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第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并在会后发布了声明。与此前一直保持的“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次序不同,本次货币政策委员会声明中将“防通胀”提到了首位。
陈露认为,央行在年内加息的可能性并不充分。“一是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渐消失,四季度物价会逐渐回落;二是从内部来看,四季度经济增速仍面临下行的风险,外部环境也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加息可能会对经济带来损害;三是在国际主要经济体都没有加息,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加息可能会加剧升值压力。”
郝大明也基本表示赞同,他认为目前加息基础并不牢固。
事实上,为了抑制过剩的流动性,央行仍挥舞起了它的另一个“铁臂”。据媒体报道,10月11日,央行通知将对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各家均上调0.5个百分点。
经济企稳 预期乐观
经济增长趋缓拖累复苏进度,这是一些国家在货币汇率等政策方面动作频频的主要原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近日警告称,这些举动很冒险。
而先行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将企稳步入四季度。
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8%,比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这是自今年8月份结束三连降后,连续两个月回升。
根据“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预测,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速为9.32%,中位数为9.40%。
参加9月份调研的22家机构所给预测数值全部在10%以下,但事实是,由于受到去年翘尾因素的影响,在今年年初,市场就比较一致地认为,今年三、四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性非常大。
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宣布,仍认同年初预测的中国经济增速指标,认为中国今年GDP增速将为9.6%。今年中国GDP增长率由一季度的11.9%放缓至二季度的10.3%,上半年累计增长1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