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市不应成为信托公司的“速效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9日 03:42  金融时报

  记者薛亮信托公司上市,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虽然这一话题屡屡被提及,却鲜有信托公司成功上市。《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似乎让信托公司上市有了一定的理由,于是相关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信托公司究竟该不该上市?其上市的利弊又该如何衡量?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副所长李勇。

  记者:近年来,信托公司上市的讨论一直在继续,您认为信托公司追求上市真正的原因何在?

  李勇:梳理过往信托公司上市的缘由,不外乎做大规模、提高声誉、走出地域限制等等,与一般公司上市的诉求并无二致。只不过每次上市话题被热议,往往是有政策变化出现的时期。引发最近这一轮上市话题讨论的,则是银监会于9月7日正式颁布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因为采用类似银行的管理办法之后,信托公司无法再继续以前那种“无限做大”的模式,尤其对于规模较小的信托公司,上市意味着可以相对快速增大净资本基数,从而获得更大资产管理规模“额度”。因此,今后遇到类似政策调整或市场变化,“信托公司上市”还将不断引发讨论热潮。上市热潮不断重复的逻辑是,一些信托公司把“上市”当做了破解信托公司发展问题的“速效药”。

  记者:有观点认为信托行业整体发展还不成熟,盲目上市会引发重大风险问题。请您从研究机构的角度出发,评价信托公司到底应不应当上市?

  李勇:作为第三方研究机构,我们可以跳出行业更宏观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企业的本质而言,信托公司和其他行业的公司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将上市作为某种目标来追求,无可厚非。只不过,“应不应当上市”必须具体到某家信托公司来讨论,而不能针对一个行业来下结论。在我国,上市之所以成为信托公司的行业话题,根源在于信托公司发展时间还短,还没有出现为监管、行业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行业整体成熟度有待提升。但这也不意味着信托公司目前不应上市,因为上市应当是具体信托公司的问题具体分析。从广义上说,只要是市场化、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都有上市的可能性,信托公司也不应被排除在外。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托公司整体上不存在适不适合或应不应当上市的问题。

  记者:那么,怎样分析一个信托公司是否已经具备了上市的条件?信托公司上市面临的最大阻碍何在?

  李勇:一家公司上市,股本、股东、盈利业绩、管理体系、合规要求等现实的软硬条件必须具备,但更为重要的是公司的未来收益和透明度。未来的收益是市场衡量一个公司是否具备上市条件的关键所在。从信托公司近年财报看,不少公司都有底气拿出靓丽的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赚钱能力。但之前也提到,目前我国信托业还没有形成公认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也导致大多数公司在需要证明未来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时,明显信心不足。

  除此之外,虽然盈利能力出众,但作为上市公司另一项重要条件是透明度是否达标。就目前信托业的现状看,距离上市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而这也成为信托公司内部阻碍上市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信托公司向客户、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的内部性信息披露中,还存在不少漏报、误差和延迟等问题,距达到向公众披露信息的要求还差距较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将涉及到公司治理构架、管理体系和内控执行力等缺陷的补强,需要长期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所以,不少信托公司抱怨“上市热情屡遭管理部门泼冷水”,这在我看来更多是自身软硬实力差距的必然结果。

  一家公司具备上市公司条件,不等于该公司就要选择上市。选择的背后是一种理性思考,即上市是否符合公司发展战略。换言之,扩张规模、提高声誉、规范管理、有效激励等等好处都可以支撑公司选择上市之路,但即使不上市,也可以通过改善发展模式等手段实现。例如,对于从事财富管理的机构,是否要通过成为公众公司来获取优势,就值得商榷。美国的财富管理行业中,较少有公司把上市作为目标。相反,许多财富管理机构将“私人机构”作为自身优势的一种标签。其依据的原理是私人机构比公众机构能更专注地围绕客户需求提高持续和独立的金融服务。反观国内已经上市的信托公司,非但未领衔财富管理的标杆,仅在信托行业内的表现也乏善可陈。

  因此,条件具备的信托公司当然有权选择上市。但是上市的好处,并非都适合信托公司,也并非只有上市才能获得。

  记者:自信托公司上市话题出现以来,监管层似乎一直是在“泼冷水”。您怎样评价监管层在信托公司上市中的作用?

  李勇:我认为“泼冷水”是非常必要的。监管层决策的基础主要是对信托公司发展思路的理解。经过20多年的曲折和近10年的探索,信托业内已经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即信托公司必须走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主的内涵式增长路线。信托公司的内涵,就是资产管理能力。相应构成资产管理能力的两个方面是盈利能力和风控能力。虽然具体增长模式不能一概而论,但避免信托公司误入歧途的监管逻辑由此产生。

  上市对信托公司带来的是融资能力的提升,而这需要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相匹配。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对后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是“需求”而非“供给”,是“倒逼”式推动而非“注入式”提高。因此,在上市之初,信托公司必然面临一个“危险的机会”,即内涵的提升能适应和覆盖规模的扩大,则发展;反之,则后退甚至破产。

  成功扩张的秘诀在于复制已有的成功经验。但问题在于自2005年至2009年,信托公司业务人员从1126人增加到2025人,增长0.8倍;而发行规模增长14倍,资产规模与管理团队的增长已经严重不匹配。可以预见的是,信托公司上市后资产规模将会进一步增长,资产规模与管理团队严重不匹配的问题也将会更加突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