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尔街》创作杨力浩手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5日 15:42  新浪财经

  引子:

  手记的作者是美籍华人杨力浩,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白净得像个女孩子。杨力浩的先辈算得上是美国最早的移民,家族最早的一张全家福就印在介绍美国移民史的册子上。

  像大多数华裔后代一样,杨力浩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与国内人交流还是会有一些困难,很多现代名词他都无法理解,比如“手潮”、“面”等等,大部分汉字杨力浩还是能认识的,除了自己的名字大多数方块字他都写不了。

  外国人守规矩,这点在有着一张典型东方人面孔的杨力浩身上尤为突出。摄制组从美国西海岸拍到东海岸,导演和摄影师随时都在捕捉生动的画面和具体生动的人物。于是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摄像师刚把机器架好,准备拍摄,杨力浩立刻出现,非常严肃地说:“这个地方还没有递交申请,我们并没有拍摄许可证,按照美国的法律这样做是违法的”。遇到这样的国际制片,导演辉子非常郁闷。经过了最初的艰苦磨合之后,杨力浩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联系采访对象。而新的问题又随即出现了,杨力浩大学学的是经济学,他时常会抛开导演预先设定的问题与采访对象展开学术探讨。

  所有的矛盾在四十天的拍摄中一点点化解。这个摄制组的拍摄量是四个摄制组中最大的,一共拍摄了120多盘专业带,超过150个小时的素材。

  熟悉而又陌生的华尔街

  我从小一直在纽约市中长大。小时候我和我同学经常骑车到巴特里公园打篮球,华尔街是必经之路。年少的我当时并不知道华尔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去年中央电视台问我要不要陪同《华尔街》剧组到美国拍记录片的时候,我一开始以为剧组主要是想找人帮忙作翻译,真没想到在拍摄的过程当中我也会学到这么多关于美国历史和文化的东西。

  在六个星期之内,我们跑了一圈美国,并采访了很多世界著名的金融专家、包括诺贝尔获得者以及金融行业最高层的领导。作为国际制片大部分的专家是我采访的,虽然我最后没出现在片子里头(很可惜!)可是对于一个学习经济的学生来讲,有机会直接与著名专家进行交谈非常难得。我在大学里读过很多我采访的人写的文章,没想到毕业以后我就可以和他们面对面地聊天!

  而最让我们感到兴奋,是偶然遇到了普通美国人。一天,在达拉斯下飞机之后,天色已晚,打个出租直奔酒店。

  我记得那会儿已经很晚,大家又饿又累,在去酒店的路上没有人说话。为了打破沉默我与司机搭讪,问他开车多长时间,过了良久我以为他不会回答我的问题的时候,他说:“我以前曾经拥有了俩家建筑公司可是金融危机中因为没有人买房子所以我的公司都倒闭了。为了养活家里人我才开始开车。虽然我现在生活很困难,但我依然很骄傲。这就是美国人不屈的精神。”就在他讲这段话的同时,我注意到导演的眼睛放着光,就像是猎人发现了猎物,我们终于找到了可以叙事金融危机故事的人,而且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

  导演摁下了摄像机的开关,然后示意我继续提问。我不知道我和司机的对话最后有没有出现在片子里头,但是我至今记得那个开出租的美国司机,虽然我也生活在美国,但是对于金融危机的切身感受我是通过他才体会到的。

  我过去一直有个误区,一位电视片制作是一个脑力劳动,而导演第一次见到我就说,拍摄纪录片必须排除万难追求有意思的故事,拍片子说到底也就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拍摄时,我们经常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捕捉人物、画面、场景,摄像师、音响师、摄像助理和我都得随时随刻准备行动,只要导演眼中放光,我们就必须奋不顾身地扑上去,一整天跑来跑去非常辛苦,我终于明白:拍电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体力劳动。

  无论如何,我很荣幸能够加入《华尔街》的剧组。在短短的四十多天的时间之内,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并学了很多新东西。在美国拍摄的日子给我带了很多无法遗忘的回忆,也让我对美国有了一个新角度的解读。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