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国石漠化地区种草养蓄产业化扶贫试点会议在贵阳举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 15:49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贵阳9月14日讯(记者王新伟、实习生吴秉泽)9月14日,由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石漠化地区种草养蓄产业化扶贫试点工作会议在贵阳市召开。

  会上,来自国务院有关部门及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等12省(区、市)的相关负责人,部分草地畜牧业的专家、学者就我国石漠化地区种草养蓄产业化扶贫工作进行了交流,贵州省相关部门、云南省巧家县在大会上做了交流发言。

  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贵州省晴隆县种草养蓄产业化扶贫项目基地,听取了该项目相关负责人的情况介绍,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交流,考察了扶贫龙头企业镇宁县牛来香食品有限公司。

  石漠化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特有的一种荒漠生态现象,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极为相似,并称为21世纪我国的两大生态灾难。

  由于生态环境恶劣,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也是我国最贫困的区域之一。国务院扶贫办相关数据显示,这个区域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集中了扶贫重点县40多个,总人口达1600万,其中乡村人口1400多万,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力及农民人均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石漠化地区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贵州省晴隆县在2001年实施波尔山羊产业化扶贫试点项目,10年来,该县坚持种草养羊和生态治理相结合,种植人工牧草29万亩,改良草场2万亩,项目区的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630元增加到去年的3300元,同时,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较好地破解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农村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实施种草养畜的工作中,晴隆县形成了“五个模式、四个机制”的“晴隆模式”,即:基地带动模式、滚动发展模式、集体转产模式、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和自我发展模式,以及中心与农户利益联动机制、扶贫资金效益扩大机制、龙头企业为农民服务激励机制和瞄准贫困群体机制。目前该模式成为国家农业部推荐的五种石漠化地区种草养畜模式之一,已在贵州省的43个县得到全面推广。

  云南省巧家县按照“开展种草养畜,发展草地畜牧业,推进高寒山区扶贫开发”要求,依托该县已有的121万亩基本草原,科学规划项目,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林业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资金3000万元,实施一批草地改良、畜厩建设等项目。

  同时采取“1+10+1+X”模式,即:聘请省、市畜牧科技专家培训县科技扶贫种草养畜服务中心技术干部,1名中心技术干部负责对口培训和联系管理10名农民技术员,1名农民技术员负责管理服务5——8户农民,提升科技在种草养蓄的应用成效。

  四年来,巧家县累计建成人工草地18.74万亩,改良草地15.45万亩,引进种畜5280头。到去年末,该县项目区的畜牧产值达2.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80元,是2006年的1.8倍,贫困人口减少44%,同时草地平均植被覆盖度达到94.8%。成功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解决高寒山区贫困问题的路子。

  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在会上介绍:“今后一段时间,将着力构建完善草地畜牧业扶贫发展体系,按照‘规划科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企业化’的要求,提高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刘巍)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